【涤心斋-古董兵器研究修复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12
返回列表 发新帖
楼主: 小刀匠

[转帖]日本古代远程兵器与攻城兵器

[复制链接]
 楼主| 发表于 2010-1-5 19:54:53 | 显示全部楼层
盾牌

<img id="_x0000_i1059" src="http://www.famana.com/smbf/yuancgc.files/image037.jpg"/>

图:描绘坂上田村麻吕伐虾夷的绘卷。需要指出的是,其实虾夷使用的盾牌和日本大和时代的朝廷官军所用制式一样,但到了这个时代他们还在用这样的盾,而日本的官军已经变成了武士集团,使用的盾也变成了临时工事性质的木盾。不过图中难以看出虾夷人所用盾牌的材质,估计为木质,而且右下角还有一名虾夷人使用了一面单手小盾。另:图中虾夷人使用的弓的样式也是中国式的,弓体内凹的复合弓,而非日本人常用的丸木弓。在元庆之乱中,为了讨伐叛乱的虾夷人,大和朝廷还损失了52副楯,相对于其他物资的损失来说真是相当的少,由此可见其装备数量也较少。

受中国的影响,源平合战时期武士还比较经常性的使用盾牌,在著名的物语[平家物语]中就有武士在持盾的同时使用薙刀的记录。《平家物语 第十一章五 水里捞弓》:“平家的人认为此举太无道理,于是一人持盾,一人执弓,一人拿长刀,三个武士冲到海边上来,竖起盾牌喊道”“敌人隐蔽在盾后,搭上箭杆涂漆的黑色鹰毛大箭,朝着最前面的三穗屋十郎坐骑的左胸脯猛地一箭”“敌人从盾后举起长刀砍来”“于是二百多人冲到海边,把盾牌交叠排开”“盾牌狼籍遍地,被源军踏得破碎不堪”。可见在当时的日本武士的确大量的使用盾牌,并且是将盾牌作为单手拿持以作蔽体之用,而非战国时期所用的楯。武田家重宝“楯无之铠”据说就是因为“非常的坚固,不需要使用盾牌”而得名的,这也可以算是一个佐证。

但是随着时代的变迁,盾牌就慢慢的退出了人们的视线,在流传下来的文字记录中更是相当少有在近身战中使用盾牌的记录,这也是造成很多人认为日本没有盾牌的原因。个人认为其主要原因有以下三点:首先在于日本的主要近战武器分为刀和枪,都是需要双手持用的,这样一来就不方便盾牌的使用了;其次是由于日式弓箭威力和准确性的贫弱,在铁炮大规模引入之前远程部队很难在双方接战之前就对身披甲胄发动冲锋的武士队伍造成足够的打击,而士兵们为了更大程度上的机动和速度选择了抛弃盾牌,而在铁炮被引进之后,盾牌更是变成了鸡肋般的角色。第三点则是源于日本人好勇斗狠的战争观,强调进攻至上,武士的功勋是建立在讨取首级的数量(还有质量)之上的,盾牌的战术意义也因此被大大的降低了,而盾牌所兼具的标识,展示意义在一定程度上被各种指物,靠旗,及前立,后立。肋立一类的装饰物取代了。其实在相当长的时间里,欧洲和中国的步兵都比较流行盾牌加长剑(刀)这种攻守兼备的配置,欧洲直到全身板甲的出现之后骑士们才开始渐渐的抛弃盾牌。但是显示骑士自身的纹章的需要又让盾牌的生命延长了很长的一段时间。,直到火枪的大规模使用让欧洲人逐渐抛弃了重型铠甲,而各国军队也逐渐由封建式的军队形式转向雇佣军队为主,盾牌才在欧洲彻底的消失了。而在以轻型甲胄为主要类型的亚洲,盾牌的生命力更是持久,因为亚洲人的体格难以披挂重型甲胄作战,士兵们更加的需要盾牌来帮助抵挡箭矢和刀剑。印度人甚至在盾牌的基础上发展出了很多种攻防一体性的武器。(欧洲,俄罗斯也有类似的武器,不过没有流行开来)。在古代中国盾牌也一直也是军队所必不可少的装备,早在西周时期人们就不惜使用贵重的青铜来制作盾牌了。中世纪欧洲的盾达到了相当发达的程度,包括撒克逊式,诺曼式(即筝型盾),纹章盾,弩兵用大盾等等,还有专门用于马上骑士的与铠甲相结合的左胸厚盾牌,中国在这方面也开发出了非常丰富的样式,不过限于士兵体力和造价的限制,主要还是以纯木质,外覆牛皮及藤制为主。因为日本古代的金属冶炼技术不过关,铁的产量较低, 主要用于制作刀剑,连甲胄都是主要以竹片,皮革为材料制成,更不可能像中世纪欧洲一样制作钢铁盾牌了。而中国式的蒙有牛皮的木盾,或者以动物皮革为主要材料的盾牌又因为日本包括牛在内的大型动物数量的稀少而难以量产,所以日本盾牌始终是以木板或编扎后的竹子(即所谓的"竹束")为主要材料。

<img id="_x0000_i1060" src="http://www.famana.com/smbf/yuancgc.files/image038.jpg"/><img id="_x0000_i1061" src="http://www.famana.com/smbf/yuancgc.files/image039.jpg"/>
图:博物馆中所藏的日本早期盾牌,其材料为铁质。为公元646 ~ 793 时的产品。
在osprey的书中的插图中也出现了类似形式的盾牌,属于恒武天皇(781年4月3日-806年3月17日)在位的时期。
可以发现这些盾牌其实与上图中虾夷人所用的式样类似。

在这些大型木盾上还经常会绘有其所有者或其所属武将的家纹等。一些僧兵则会在所使用的大盾会写有一些佛教箴言。在很多军记物语的插图中也出现过(主要用于掩护弓手,构筑阵地),仔细观察的话在电影和电视中也会出现这种大盾的身影,它们的作用与欧洲的弩兵用大盾及中国古代类似的装备是基本相同的。至于在攻城战的时候,这类木盾更是双方都比必不可少的装备。攻城的一方有时还会建造足以遮蔽几名士兵的竹牌来防御守城方的火力以掩护部队的推进。类似的装备在中世纪欧洲的攻城战中也经常能看得到,相信经常关注此类战争电影或游戏的朋友对此会感到熟悉。这种形式的木盾还经常被象附加装甲一样装在望楼或橹上,为藏身其中的士兵们提供防护。日本人还会在安宅船或其他战船上也会装备叫做"盾板” 的类似物,至于装在攻城车,攻城橹上面的就叫"车盾", 但其实质都只是简单的木质挡板,其效果相当的有限。

在日本战国时期,还有一类被称做铁盾的盾牌。它在著名的电影“天与地”中曾经出现过,在电影中的两次川中岛合战中上杉方的村上义清屡次带领铁炮队出战(非常奇怪编剧这个设定,村上与武田鏖战数年也没有他使用过铁炮的记录,为什么在电影中不让他带骑兵队呢?估计是为了突出柿崎景家的形象吧),其属下的铁炮队就全部装备了铁盾,射击时将铁炮架在铁盾上的缺口上。铁盾在这里不仅提供了防护还起到了支撑的作用。不过相关的资料实在是无法找到更多了,而且估计铁盾的"铁"只是应对铁炮的"铁",很难相信真的是铁质的盾牌,就算不考虑花费上的问题,铁炮队的机动力也会因此大大降低了。不过根据一些资料的记载,在德川家康攻打大阪城的时候,特意制作了“铁盾”以作防铁炮之用。但这种铁盾是作为攻城之用,故收录在[攻城武器篇]。

在[甲越英勇传]的绘本中,本庄繁长双手拿一面黑色的盾牌档住了一颗炮弹。这可能是发生在本庄繁长身上的真实故事,也许可以说明即使在战国时代,仍然有手持盾牌的使用。(可惜我的图片已经遗失了)。在[亚洲古兵器图说]还中提到法人毕丹藏有一革制圆盾,由一块厚质漆革制成,中有小顶,周围有凸体蚌蛤四个,凸体螺形三个。周炜先生估计其可能为海上战士所使用,但是该盾的年代不明。

<img id="_x0000_i1062" src="http://www.famana.com/smbf/yuancgc.files/image040.jpg"/>
图:夏尔-毕丹所藏的皮盾,其上的凸出花纹为蚌形。不过原书中未给出其所出的年代。

<img src="http://www.famana.com/smbf/yuancgc.files/image041.jpg" align="left" v:shapes="_x0000_s1027"/>图:酒井家所流传的盾(日文原文使用了“盾”而非“楯”)。
为关原时的遗物,现藏于川越城博物馆。
其特殊之处在于底部装有小轮,可以推动。


 楼主| 发表于 2010-1-5 19:55:14 | 显示全部楼层
二、攻城器械篇

在日本古代,城的含义与中国是有所区别的。所谓的城只是一座供领主及其亲信家臣居住的城堡而已,主要发挥的是军事性的作用,作为控制其另地的要塞而存在,不同于中国和欧洲的城市的观念。普通的居民则住在被称为“城下町”的街区之中,在遭到战乱的时候会躲进城中以求得保护,在平时则要向领主承担各种封建任务。城堡作为关键性的要塞的军事和政治双重价值让对城的围攻成为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而战败的领主一族往往会通过放火烧毁城堡的方式来捍卫自己最后的荣誉。

<img id="_x0000_i1063" src="http://www.famana.com/smbf/yuancgc.files/image042.jpg"/>
图:特恩布尔所著的[日本古代城堡]一文中的插图,描绘了关原大战前西军对鸟居元忠所守的伏见城的围攻,这场围攻持续了十三天,为家康争取到了重要的时间。图中出现了很多的攻城武器:左下角有一大群士兵在大型攻城盾和竹束的掩护下用弓和铁炮于守军对射;右下角还有一座就地搭起来的攻城橹,旁边还有人在挖掘地道;至于攻城方的武士们正在试图攀爬石垣,不过在守军的火力下这是一次非常艰苦的尝试。




无论在东方还是西方,攻城战中都会大量的使用到盾牌。,。日本在笼城战的时候也会就地取材的利用竹子或木材扎成大型的蔽体盾牌,即所谓的“竹束”(与合战中常用的长方形木盾不同,是仓促做成的,主体为一人高的挡板,由一到两根木头作为支撑。在这一点上欧洲与日本有着惊人的相似)。并以之发射火力,掩护推进。除此以外,守城一方也常常将普通的长方形盾牌安置在橹或者城墙之上,来为发射箭矢的守军提供掩护。关于上面所提到的出现在大阪冬之阵中的铁盾,为家康为了减少在攻打大阪这样的巨城中的伤亡而特别所作。其形状为“^”形,高度为一米七左右,重达三十公斤,凹槽里带把手,人在凹槽里双手提着把手前进,非常费力。(也有说法认为是两名士兵共同提用)据《日本战记》记载,12月3日,池田忠继和森忠政从家康处各自拜领了铁盾10对。而森忠政的在大阪之阵后献给了德守神社一面铁盾,现在保存在津山乡土博物馆。这类大型盾牌直到日俄战争中还在使用,见于电影(二百三高地),可参照上面[盾牌]的章节。

<img id="_x0000_i1064" src="http://www.famana.com/smbf/yuancgc.files/image043.jpg"/>
图:由四百年前保存至今的铁盾的内面。上面还有两处被射穿的弹孔。
其规格为:长九十一厘米,宽八十厘米。


攻城橹

攻城橹这种武器在对城堡发动进攻的时候常常会出现。不过虽然在游戏中多数是以装在带着轮子的车上的形式出现,但是在实际应用中却难以找到其被这样使用的文字证据。现存的图画显示出,攻城橹往往是由攻城者直接在城下建造的,毕竟日本的木材资源相当的丰富,而简单的木橹制造起来也非常的简单迅速。这些简单的木橹常常为三层的木质结构,用以让铁炮手或弓箭手在其上与守军对射,为攻城的部队提供火力掩护。因为日本始终都未发展出带有高大城墙的防御工事,所以日本的攻城橹的作用方式也与中国和罗马有着本质的区别。

罗马军队使用的攻城塔楼除了作为提供火力的平台之外,更重要的是用来把攻城部队输送到城墙之上。因此这些巨大的攻城塔楼都是科学与技术发展的结合体,其高度可以超过城墙的高度。当敌方城墙的地势太高的时候,军团士兵们就会修建斜坡来把攻城塔楼运到城墙边上。这样的巨型攻城设备只可能在具有高度组织能力和效率化的军事组织中出现。相对于古罗马人所建造的那些巨型攻城橹来说,日本人所用的攻城橹更像是些小型的玩具罢了。

一般攻城橹都可以在城下直接搭建好,然后用人力搬运到城下,甚至直接就在木盾的掩护下搭建,根本没有必要远远的运过来,自然也就不需要用到带轮子的车了。在攻打山城的时候,带有轮子的橹更是不可能爬上山坡来压制守军的火力。如果没把城攻下来,在撤退的时候直接放火烧掉就可以了,也不用担心会以之资敌。即使中国的古代军队在攻城的时候也更倾向于就地建造攻城武器,而非从军队的出发地搬运过来。考虑到日本糟糕的道路情况,这更是一件吃力不讨好的工作。所以关于那些带有轮子的攻城橹也许并不真的存在于现实之中。只是日本人出于民族自豪感的臆想而已。

<img id="_x0000_i1065" src="http://www.famana.com/smbf/yuancgc.files/image044.jpg"/><img id="_x0000_i1066" src="http://www.famana.com/smbf/yuancgc.files/image045.jpg"/>
图:信长之野望[革新]的片尾动画中所出现的攻城橹。虽然其式样非常的现代化,但是更像是艺术化了的产物。
毕竟,日本的城以山城为主,带有轮子的攻城橹更适合进攻中国那种有高大外墙的城市,可以直接将士兵输送上城。


<img id="_x0000_i1067" src="http://www.famana.com/smbf/yuancgc.files/image046.gif"/><img id="_x0000_i1068" src="http://www.famana.com/smbf/yuancgc.files/image047.jpg"/>
左图:武田家所用的狼烟台的现代复制品,武田信玄利用其构成了完善的情报网络。
相同的制造技术也许被运用到了攻城橹的制作之中。不过仓促中制作的应该会比较粗糙。
右图:osprey画师所描绘的在攻打伏见城时,西军所用的攻城橹。


投石车

日本投石车的使用是基于中国式的设计,其应用的典型例子是在1468年的南北朝战争中,通过发射可燃的投掷物来伤害守城的武士,而非城堡本身。(特恩布尔还在他所著的[武士资料]一书中添加了一张中国式投石车的图片,不过他并没说明这张图片的来源,应该也是来自于中国的古书之中的)牵引式的投石机在毛利家进攻滝山城之战中出现,其敌手为发射光滑的鹅卵石的小型投石机。直到1614年,大阪的城墙上仍然有发射软质弹药的牵引式投石机。(注:此段来自[日本古代城堡(1540-1640)]一书,其中所说的软质弹药在特恩布尔的[远东攻城武器]一书中指的是装有可燃油的罐或类似霹雳火球一类的东西)但是已经没有任何实物存世了。

在欧洲,那些十字军时代的欧洲投石车其实也都是固定式的。通过将投石车上的粗绳扭紧,借助于松开时的反弹力量将石弹投射出去。在东征的时候,为了攻克东方人坚固的城墙,他们还发展出了巨大的机械式投石机(即帝国时代中“打包车”)。相应的,中国也有非常发达的投石机,其代表即为襄阳炮,通过数十至数百人的拉力将石弹甩出,有着相当可观的射程和杀伤力。日本人在古代所用的,应该就是这些中式投石机的缩小型号吧。
 楼主| 发表于 2010-1-5 19:56:15 | 显示全部楼层
攻城椎

在日本的确有着攻城椎的使用,但是并不太多为史书所记载。很多时候攻城椎只是简单的 木椎,由一大堆人抬着撞开城门。至于材料则也多为就地取用的巨木。如果攻城一方是发动了大军作战的话,也会使用装在台车上,带有整体框架的攻城椎,即冲车。

<img id="_x0000_i1069" src="http://www.famana.com/smbf/yuancgc.files/image048.jpg"/>
图:[革新]中出现的冲车,不过似乎是经过了相当程度上的艺术加工。


龟甲车

[武士的纹章]一书中提到了一名叫做饭田直景的武士,他是加藤清正的家臣之一,在对晋州的第二次围攻中立下了将自己主君的“南无妙莲法华经”旗幡扔进了城中以宣告一番乘的功绩。在对他进行资料查找的时候,我惊讶的发现这样的一行描述“在晋州围城战中,制作了龟甲车来攻城。”相信多数人都听说过朝鲜著名的龟船,但是龟甲车的确很少为国人所知。那么这到底是一种怎样的攻城武器?

据说在发现晋州城坚固难攻之后,加藤军即出动了数十辆龟甲车,但是其第一波攻击被朝鲜军所倾倒的火油而焚毁了数辆龟甲车。随后加藤军就在车上加装了牛皮来抵挡守军的火攻。在持续攻击之下,最终攻陷了晋州城。

龟甲车的第二次出现是在风雨季变的1600年。在决定天下归属的关原之战的同时,老狮子黑田如水也在九州展现了自己的惊人谋略,仅以数百留守之兵就发动了自己的九州攻略,眨眼之间将丰前丰后两国夺得在手。无愧于丰臣秀吉“如果给如水二十万石,他就可以夺得天下”的评语,看来秀吉真是有非凡的识人之能,为人所传的“五把佩刀”的著名故事也非空穴来风。在著名的石垣原之战后,如水在对大友势的安岐城的围攻中就利用了龟甲车捶破城壁,并利用大炮轰击夺取了该城。由此看来,龟甲车似乎是就是在攻城椎上覆盖装甲的一种冲车。从其名字看出,也许是在朝鲜战役中受到了朝鲜海军所用龟船的启发,在普通的攻城车上也添加了一层龟壳形状的装甲以防御守军的攻击的产物。不过考虑到当时的实际情况,估计其所用的装甲应当为木质,否则难以推动。而至于其所用的龟甲车到底是由于黑田家有着同盟关系的加藤家所赠还是黑田家自己制作,则已经不可考证了(如果是在加藤家的帮助下制作的话,到真的成了“技术传授”了)。不过在此战之后,日本就已经统一在德川家的铁腕之下,龟甲车也伴着黑田如水一起退出了历史舞台。在15年之后的大阪之阵上,大筒已经成为了主角。(注:关于龟甲车的话题,真田哲也正在根据历史读本-新人物往来社-昭和62年7月号创作[战国时代的秘密武器]一文,其中对龟甲车有较为全面的文字介绍)


云梯

日本的城堡的设计中并不包括高大的城墙,而白色的漆食屏虽然看起来很是美观,但是其高度过低,往往无法阻止敌人的攀爬。即使天守和橹的石落处也最多不过是加上一排钉子防止敌人翻进来而已。而且在日本似乎从来没有把云梯运用到攻城战之中的例子。

但是在侵朝战役中,面对朝鲜所使用的类似于中国式的,带有高大厚实的城墙的防御系统,日军在国内战争中所用的方法已经无法适应新的情况了,也必然做出了改变。其中就可能使用了云梯一类的装备来帮助攻城。而且据史料记载,有相当数量的朝鲜军队投降日军,充当了伪军的角色。在这些朝鲜人的帮助下,也许日军也很快的就掌握了进攻中国式城墙的方法。不过在随后的关原大战中所发生的几次围城战中仍然没有找到关于云梯使用的记载。虽然在信长之野望[革新]的片尾动画中出现了带有轮子的云梯,但是似乎是按照中国古代云梯的式样绘制的,与[武经总要]一书中的插图极为相似,因此在未找到更详尽的资料前暂不考虑。类似的情况还有望楼,虽然也出现在[革新]的片尾动画上,但是暂时无法找到实际使用的例子。
 楼主| 发表于 2010-1-5 19:56:37 | 显示全部楼层
结语:

在为了写作而进行的资料收集过程中,我发现了日本武器的一个奇怪的趋势——单一性。虽然日本刀的工艺不断进步,盔甲的式样也越来越华美壮观,但是其所用的各种技术兵器在几百年间却并没什么大的进步,反而逐渐落后于时代了。不过想想也就释然了,技术兵器的使用是一个国家军事组织严密,中央集权程度较高的产物。所以古罗马人可以在两千年前就造出巨大而优良的攻城器械,中国古代也有着相当发达的投射武器。但是日本的情况则恰恰相反,日本的中央集权力量在几百年间都是相当虚弱的,直到德川幕府将日本掌握在铁腕中以前,日本列岛可谓是处于群雄争霸,烽烟遍地的状态。虽然英雄们的拼杀为后人留下了无数的传奇,为小说和游戏提供了用之不竭的题材,但是数百年不断的内乱也消耗光了整个国家的财力和技术力。领主们为了尽可能的扩大自己手下的部队数量而布得不采用各种质量较差又易于获得的武器。尽管在10世纪之前,日本的官军仍然使用着从中国引进,较为先进的武器。可是到了战国时期,很多临时招募来的足轻往往就使用竹枪木盾充数了。不过这种做法也是适应于岛国国情的。毕竟那些仅有一点点势力的小豪族却总是要和其他的豪族开战,又怎能持久维持外国技术的引因与应用的高额成本?

以史为鉴,可以知兴衰。上面的这段话就算是个人在写作中所悟出的一点小小感想吧。



附录二:传说为松平信兴所著的[杂兵物语]一书中的插图。松平信兴(1630-1691)是大河内第一代藩主,父亲松平信纲是当时国内屈指可数的优秀将领,曾胜利平定九州的天主教徒叛乱。号称智慧伊豆。下面插图中所绘的都是使用铁炮和弓普通士兵,即足轻。图片和图注的翻译为尹文子秀虎所提供,经其许可转用,在此特地表示感谢!

<img id="_x0000_i1070" src="http://www.famana.com/smbf/yuancgc.files/image049.jpg"/>
图:左图的士兵为一名玉箱持。
因为火绳枪兵不能像弓兵利用敌人的箭那样回收敌人的子弹,因此需要弹药运输工背着沉重的箱子,向火绳枪队提供弹药。在他右边的是一名背着大筒羽箭的士兵。

<img id="_x0000_i1071" src="http://www.famana.com/smbf/yuancgc.files/image050.jpg"/>
图:携带大名的武器,是一项重要职责。
此图出自《杂兵物语》,图中是为主君携带弓箭的随从。弓和箭安在一个牢固的木架上,木架可以平放。

<img id="_x0000_i1072" src="http://www.famana.com/smbf/yuancgc.files/image051.jpg"/>
<img id="_x0000_i1073" src="http://www.famana.com/smbf/yuancgc.files/image052.jpg"/>
<img id="_x0000_i1074" src="http://www.famana.com/smbf/yuancgc.files/image053.gif"/><a href="http://bbs.koeicn.com/attachment.php?aid=20605&amp;nothumb=yes" target="_blank">Photo016.jpg</a> (75.58 KB)
2007-10-27 19:50
左:肩背火绳枪的足轻。右:手持推弹杆的足轻,火枪插在腰带上。

<img id="_x0000_i1075" src="http://www.famana.com/smbf/yuancgc.files/image054.jpg"/>
铁炮足轻:
左侧这位是一名装备火绳枪的足轻。他带着一些备用的推弹杆,装在腰上的布袋里,像箭囊里的箭一样。导线索绕在左手腕上。铁砲小头是火绳枪队的指挥官。右侧插图中所描绘的这位铁砲小头,直接指挥火绳枪兵。他的指挥官身份标志是手中涂红漆的“手杖”,这是一根由竹管装着的强力推弹杆,可在某个火绳枪兵的推弹杆损坏时作为备用。铁砲小头的左臂上还绕着多余的导火索。






参考文献:
周纬 [亚洲古兵器图说]
三浦权利 [图说西洋甲胄武器事典]
斯蒂芬-特恩布尔 [武士资料]
斯蒂芬-特恩布尔 [远东的攻城武器]
大阪朝日新闻网站
白臼市景观介绍网站
小町博士翻译的 [弓与禅]
国防大[武器的历程]火器。
发表于 2010-5-3 02:13:55 | 显示全部楼层
又是好文没人顶,在下补顶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涤心斋古武备 ( 冀ICP备2021002448号 )

GMT+8, 2024-3-29 09:49 , Processed in 0.147819 second(s), 14 queries .

Copyright @ 2004-2015 www.dixinzh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