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涤心斋-古董兵器研究修复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50733|回复: 95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日本刀剑研磨(Japanese sword Polishing)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09-3-27 21:36:43 | 只看该作者 |只看大图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一、日本刀剑研磨概述
日本刀剑不单单只是武具,它在日本人心中近乎成为一种信仰而被崇拜。所以才产生了现在优美的研磨技艺,研磨的特征也是兼顾刀的美感和斩切的能力。通过一道道研磨工序,表现出刀剑独特的曲线美,锻造时产生的地基花纹,还有华丽的刃纹,研磨师的充分发挥把日本刀的优雅和尊严充分的表现出来。
平安朝初期记载宫中仪式和制度的书《延書式》里,记叙了“鸟装横刀”的制作方法,在其中可以看到当时的研磨工序的大体形式。里边记载着关于鹿砥磨、烧并中磨、精磨和莹的各个工序。关于这些工序,幕末的刀匠水心子正秀在他的著作《剑工秘传志》里解释为:鹿砥就是荒砥,烧并中磨既相当于常见寺一类的砥石(现在这种砥石已被改正砥代替了),后两种在现代的研磨工艺里没有对应的工序,大体相当于仕上研的中间部分。 当时的研磨,进行到相当于今天的下地研就结束了。但是随着日本刀技术的完善,研磨技术也在发展。水心子正秀在同一本书中,还写到了用粉末来进行研磨的“拭”,我们现在研磨工序里流行的“拭”这一步骤,开始于庆长年间(1596)的本阿弥光德。
明治时代的名人本阿弥平十郎成重在传统技术里加进了更多艺术的成分来美化刀身,现在的研磨工艺才正式确立了。“拭”这一步骤的特征是,使刀身发出一种好像秋天万里无云的晴空那样的颜色,而地肌则透着一种青黑色。成重也发明了一种使烧入后的刀刃发白的技法,这种技法更加看重刃纹的自然形状。
研磨前的准备事项:
一把刀剑拿到手后,先不要急着上砥石开磨。把刀拿在手里花上时间充分观察是必要的程序。本阿弥家记录研磨心得的书《本阿弥行状记》里写道“细工匠干活的时候,一把刀拿在手里十天、二十天的反复观察,直至参透这把刀”。 一把需要研磨的刀,刀身会有诸多问题需要修复。最常见的是锈迹和麻点、刃口崩坏、切先断损、刀刃弯曲等等。新作出来的刀因为刀匠的制作问题,也会有瑕疵在刀身上,这样充分的观察研究就很有必要了。
如果刀身弯曲不在一条直线上了,对于研磨来说是很严重的问题,我们需要用木榔头或专用的工具慢慢把刀身调直整平,这个工作要不惜时间慢慢的仔细做。
卷刃的情况,在古刀里比较常见,那时候的地铁比较软,刃口部分被大力冲击时就会出现卷刃,即使新刀也会发生卷刃的现象,这个也需要花时间来修整。
最后也是最重要的,研磨师有责任以自己的技术为依据,对待研磨的刀进行判断。研磨师经常研磨一些名贵刀剑,不能单只注重刀的美感或刀的斩切能力。斩切能力和美感的平
2#
 楼主| 发表于 2009-3-27 21:37:33 | 只看该作者
二、 砥石的种类



(1)下地砥——基础研磨用磨石,主要有七种。
1.金刚砥: 人造砥石,颗粒粗糙,用于大面积锈蚀的刀剑。
2.備水砥:熊本县天草地方出产,色黄白,细度大概在400左右,石质中硬,切削能力中等。
3.改正砥:山形县出产,茶色,细度大概在600左右,石质硬,切削能力中等。
4.中名倉砥:爱知县南设乐郡出产,色黄白搀杂,细度800—1200,石质硬,切削能力中等。
5.细名倉砥:爱知县南设乐郡出产,色乳白,细度1500左右,石质硬,切削能力中等。
6.内曇刃砥:京都地方出产,色浓灰,细度3000—4000,石质软,切削能力中等。
7.内曇地砥:京都地方出产,色浓灰,细度5000以上,石质硬,切削能力差。
(2)仕上砥——完成阶段用磨石。
1.刃艶:优质“内曇砥”切割成的小片。
2.地艶砥:京都地方出产的“鳴滝砥”切割而成,黄色与灰绿色,质地硬。
三、研磨工艺介绍



刀剑研磨可分为“下地研”和“仕上研”。“下地研”既是用砥石对刀剑的基础整形研磨;“仕上研”既是对刀剑的精细研磨,从而进一步美化刀身的工序。下面的研磨工艺介绍,是基于本阿弥家的本阿弥流展开的。本阿弥家始祖妙本是南北朝时代的,他们家世代侍奉足利家、丰臣家、德川家,进行日本刀研磨、鉴定工作,其中的本阿弥光悦最为有名。
3#
 楼主| 发表于 2009-3-27 21:38:19 | 只看该作者
四、研磨工程
刀身有70%的原磨,中直刃,地基不明,腰反较大身姿优美,因年久缺乏保养局部有较大锈蚀;近鎺处一侧有豁口。金刚砥修整豁口,研磨起始砥石备水。




4#
 楼主| 发表于 2009-3-27 21:39:29 | 只看该作者
第一阶段下地研

一、金刚砥修整豁口








二、因备水、改正、中、细名仓砥都有天然和人造之分,为了能更直观的区别内在诧异,在研磨此刀时这几道砥石都分别用了天然石与人造石来研磨拍照。

备水砥(天然)



备水砥(人造)



改正砥(天然)



改正砥(人造)



中名仓(天然)



中名仓(人造)



细名仓(天然)



细名仓(人造)


5#
 楼主| 发表于 2009-3-27 21:41:07 | 只看该作者
三、刀剑研磨效果对比

1、备水砥(天然)





2、备水砥(人造)





3、改正砥(天然)





4、改正砥(人造)





5、中名仓(天然)





6、中名仓(人造)





7、细名仓(天然)





8、细名仓(人造)





←光亮如镜(经过此砥石研磨,刀身可以达到镜面效果)


四、备水、改正、中名仓、细名仓的天然砥石与人造砥石对比图片大家已经看到了,我来说说这几种天然砥石和人造砥石的优缺点

1、天然砥石:
优点——研磨出的痕迹细腻,容易进入下一道砥石的研磨;研磨过程中刀身不易生锈;软硬细度各异可挑选。
缺点——切削能力较差,费时费力;从石头中崩出的杂质容易伤刀。
2、人造砥石:
优点——切削能力较高;无杂质;细度均匀。
缺点——研磨过程中极易生锈;因切削能力强,使用不得当容易造成研磨过度。
注:以上观点只是天然砥石和人造砥石的基础对比,但在研磨过程中因每把刀剑都有不同,所以选取相适应的砥石是很重要的。
6#
 楼主| 发表于 2009-3-27 21:41:59 | 只看该作者
五、内曇刃砥








六、巣板砥(可替代内曇砥刃砥,但还有不同)







七、内曇地砥(至此下地研结束)



7#
 楼主| 发表于 2009-3-27 21:42:47 | 只看该作者
第二阶段仕上研

一、刃艳 地艳





1、刃艶
在刃艶后面贴上和纸后使用,磨成約1平方公分的薄片以姆指腹部按在刃上研磨。







2、地艶
此工程分为下地艶、上地艶,因为地艶较硬,用它的时候需要小心,以免把划伤刀剑。





8#
 楼主| 发表于 2009-3-27 21:44:07 | 只看该作者
二、拭い
这一步骤,开始于庆长年间(1596)的本阿弥光德,会使刀身发出一种好像秋天万里无云的晴空那样的颜色,而地肌则透着一种青黑色,使刀剑更加美观漂亮,还有一点就是经过拭后刀剑相对来讲也不容易生锈。
擦拭所用的液体也因刀的不同而更换配料。

下面就一一介绍拭用品:(所有的拭用品均与刀剑用油混合使用)
金肌:拭的最基本用料。
磁铁矿:与刀剑油混合使用,在不做刃取的差込研磨方式时将使用此物品。
辰砂:与金肌混合使用,使刀身发出青蓝色泽。
青粉:与金肌混合使用,使刀身黑亮。
赤粉:与金肌混合使用,使刀身发出青黑色泽。


另外要特别说明一下拭用品可不是什么染色剂。
因每个时代每个地域所产铁制作出的刀剑不同,在研磨期间也要“对症下药”,这就需要自己联系体会了。









三、磨き
用专用的研棒把镐地和棟磨亮,产生镜面的效果,此工程分为下磨き和上磨き。








四、刃取り
刃艶修整成圆形,此工程是要把刃从刀身中体现出来,并不是说想把刃怎么做都可以的,直刃就是直刃,乱刃就是乱刃,绝对不能把直刃作成乱刃,总之还是要依据真实的刃纹走向来做刃取这个工作。但这其中也夹杂着研磨师的爱好和个人特点,所以说这个工程是最能体现研磨师的技术和个性。






五、切先研磨
1、横手
横手的位置一定要找准确,如稍有不慎就要退回到下地研的最后一道工序,重新来过。





2、切先





9#
 楼主| 发表于 2009-3-27 21:44:39 | 只看该作者
至此研磨结束,工作历时20天。

銘:濃州住人森田兼重段之
茎长:210 刃长:660 反:19 元幅:31.5 先幅:21.2 元厚:7 先厚:5.3 (单位:毫米)
重:665克 穴:1个
刃纹:直刃,匂い沸え相交,砂流
地基:杢目
帽子:小丸





11#
 楼主| 发表于 2009-4-2 23:04:33 | 只看该作者
谢!商丘小毛 兄弟关注!
12#
发表于 2009-4-9 08:42:55 | 只看该作者
这么详细的教学贴还是第一次见,图文并茂,太好了,辛苦了,谢谢刀匠老师。
13#
 楼主| 发表于 2009-4-10 15:09:05 | 只看该作者
还请多多关注,接下来论坛还将推出其他教学贴。
14#
发表于 2009-4-16 21:27:04 | 只看该作者
非常好
15#
发表于 2009-4-19 22:02:37 | 只看该作者
强人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涤心斋古武备 ( 冀ICP备2021002448号 )

GMT+8, 2024-11-25 13:38 , Processed in 0.117981 second(s), 18 queries .

Copyright @ 2004-2015 www.dixinzh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