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涤心斋-古董兵器研究修复论坛】

 找回密码
 注册
搜索
热搜: 活动 交友 discuz
查看: 10011|回复: 32
打印 上一主题 下一主题

[转帖]日本甲胄入门

[复制链接]
跳转到指定楼层
1#
发表于 2010-1-2 19:11:01 | 只看该作者 回帖奖励 |倒序浏览 |阅读模式
日本甲胄入门

武田道义 陆奥默兵卫 小僧 整理



目录

一、日本铠甲发展简史
总论
主要甲胄类型
大铠
腹卷和腹当
胴丸
当世具足
其它的甲胄类型
二、甲胄的组成和配件
三、甲胄中的兜
兜的发展演化
大铠兜的结构与类型
具足兜的结构与类型
其它头部防具
四、甲胄的命名与分类




五、著名甲胄介绍
六、甲胄的制作与穿戴
七、甲胄的收藏与保存



大家好,我是道义!最近以来,随着整个社会对日本文化的认识逐渐加深,日本甲胄也因为其威严的外形而受到了其很多人的喜爱,笔者也是其中之一。但是日本人对甲胄的复杂命名方式和各种生涩的专有名词也让很多人摸不到头脑。笔者也因此兴起了写一篇小文,希望能以简明的语言让大家对日本甲胄有更多了解的念头。那么,这就开始吧!



一、日本铠甲发展简史

总论

在亚洲只有少数几个文明有千年以上的历史,日本也是其中之一。在这漫长的历史中伴随了无数的征战与杀戮,而甲胄也随之一步步的发展了起来,更是产生了数以千计的样式。日本的甲胄种类繁多举世闻名,让人觉得眼花缭乱,那么应该从什么方面入手呢?那么,请先来看一下日本甲胄的简单发展史。

第一期:上古时期~平安时代前期(——10世纪),受制于当时的生产力条件,主要以短甲、挂甲等形制简单朴素的甲胄为主。 所谓挂甲,是指用绳索穿连并且层叠甲片,下面的甲片覆盖上一片的底端,从而形成下层宽于上层的铠甲样式。奈良时代的两档式挂甲更是日后大铠的前身。而短甲则是将皮革或金属的札片连缀成整体,以保护住胴体主要部分的甲胄。这一时期横跨上千年,但是因为距今过远,所以保存下来的原物并不多。
<img id="_x0000_i1025" src="http://www.famana.com/smbf/jzrm.files/image002.jpg"/>
图:日本古坟时代的陶土人偶,身上穿戴的为挂甲,图片来自世间良彦的[甲胄武具大全]

第二期:平安中期~鎌仓时代(11——13世纪),大铠、胴丸、腹当这些有着浓郁日本特色的甲胄开始发展除了。当时是武士们佩戴着带有铲形前立的严星兜、小星兜或筋兜,脚穿毛沓,骑在马上使用弓箭作战的时代。
<img id="_x0000_i1026" src="http://www.famana.com/smbf/jzrm.files/image003.jpg"/>
图:武田家的重宝,被称为“楯无之铠”的小韦樱威铠。

第三期:南北朝~室町时代(13-16世纪),是一个政权交替混乱,地方势力膨胀的时代。胴丸、腹卷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广泛的运用,这些防具较为轻便实用,适合于徒步作战。在这个足轻逐渐代替骑马武士成为战争中主力的时代里,甲胄发展的变革也在酝酿。

第四期:战国~桃山时代(16-17世纪),在这个辉煌而混乱的年代中,具有坚固,轻便特点的当世具足广受欢迎,成为了主流的甲胄。随着被称为“铁炮”的火绳枪的使用,甲胄的样式和性能也受到了极大的影响,而受西洋盔甲影响而产生的南蛮胴也开始出现。样式各异的胴与兜的都在这个年代并存,乃是甲胄的大繁荣时代。

第五期:江户时代初期~幕末,在德川家康开创了幕府的太平盛世中,甲胄的实用价值逐渐让位于仪式和装饰作用了。在文化、文政年间 (1804~1830) 复古调大铠盛行,而在江户末期,生牛皮涂漆制作较轻便的炼具足开始在低级武士中流行。在江户时代也产生了很多的豪华甲胄并保存至今,乃是重要的文化遗产。



<img hspace="5" src="http://www.famana.com/smbf/jzrm.files/image004.jpg" align="left" v:shapes="_x0000_s1026"/>图:江戸中期所制作的錣铠兜。
“錣”指作为防具使用的头巾,采用厚布和锁子甲制成,
其它部分则采用生牛皮涂漆制成的甲片以类似挂甲的方式制成。
因为其穿戴轻便而为京都大阪一代的武士们所常用
2#
发表于 2010-1-12 15:47:08 | 只看该作者
精品中的精品!顶+支持!
3#
 楼主| 发表于 2010-1-2 19:13:21 | 只看该作者
主要的甲胄类型

在日本的甲胄体系中,最为重要的甲胄类型要算大铠,腹卷,胴丸,当世具足了。这几种铠甲也是日本甲胄中的典型代表,因此本章节将介绍以上这四类甲胄的不同特点进行区分。那么这四种甲胄各自有怎样的特点,又改如何区分呢?我们首先来对最为豪华的日本甲胄——大铠进行简单的介绍!


大铠
<img id="_x0000_i1027" src="http://www.famana.com/smbf/jzrm.files/image005.gif"/>

大铠起源于两档式挂甲,在平安时代中期就已经出现。与一般人的认识不同,大铠并不是完全由竹木制成的,出于提高防护能力的目的,其中在重点部位也运用了铁制材料。一套完整大铠的重量超过30公斤的重量,据说德川家光也曾经抱怨过身着大铠太过沉重,由此可见其防护力较高。然而大铠的主要缺点在于其刚性缺少柔韧度的盒状结构,以至于当武士下马作战的时候限制了活动能力。大铠的设计较为古老,穿戴者的肩膀几乎要负担所有的重量。

在日语中,铠甲躯干部分称为“胴”。大铠的胸甲也是由小片的甲叶扎成的,其光滑的外表是因为在其上包有一层主要为鹿皮所制的皮革,用以在铠身形成较光滑的表面,以防止武士在射箭的时候弓弦被甲片刮断。这个结构也被称为弦走韦。大铠的另一个重要特征是在胸口位置安装的“栴檀板”与“鸠尾板”。较为宽大的“栴檀板”在右胸上,一般采用甲片外露的样式。而较为短小的“鸠尾板”则多数采用类似于弦走韦的样式,这两片板的材料主要为铁,牛皮和鹿皮。这两片甲板的顶端与胴甲主体相连,鸠尾板用于在射箭的时候为左胸口提供保护,而栴檀板则用于在右手挥舞武器的时候保护右胸。在胴的侧面,则是被称作肋楯的结果,也就是肋甲的意思,主要结构即为一片叫做壶板的甲片,在胴的左部因为开口以穿戴的需要,还有做蝙蝠付的结构。

胴的前后部分在肩膀部位由绪连接,在铠甲的左右肩膀部位上还有两个带孔的甲片,叫做幛子板,用于防止绪在武士拉弓的时候被割坏。胴甲下面连缀草折,分为前草折、左面的马手草折,右面的射向草折,和后部的引敷三个部分。(在大铠中,左手被称为马手,右手被称为射手)

中国甲胄中称为披膊,即保护手臂肩膀的肩甲在日本甲胄中被称为袖。而大铠中的袖往往采用大袖的形式。其特点为直而平,且面积较大,往往采用六到八段甲片叠合成的结构。在一些式样华丽的大铠中,袖上也常常添加各种装饰用的对象。

袖的固定结构主要是在大铠的背面,袖板上部的绳子叫做悬绪,而袖板中部的绳子叫做水吞之绪(其固定处往往采用金具作为装饰),两者在背面打成一个十字形,叫做总角的结,还具有装饰性,非常美丽。而这个总角则穿过一个在胴背面的总角付之环(俗称大座之环)来固定。

日本人将肩甲称之为“袖”会引起很多国人的误会,因为会让人不自觉的联想到袖子。那么,袖子的结构在甲胄中被称为什么呢?在日本甲胄中相当于袖子的部件被称作笼手。在其上还覆有甲片以起到保护作用。很多大铠笼手的都使用丝绸面料制成,可以说是相当的豪华。但是为了便于拉弓射箭,早期的大铠中往往只有左臂才有笼手的结构,而右臂则采用宽松的丝绸袖子。

根据上文的介绍可以看出,大铠这样的设计是适合于当时的日本古代战争形式的,即以骑马武士作为战争的主体,而将弓箭作为主战武器之一。

大铠在胴的下部还悬挂有防护用的草折,一般为四间四段。在大铠最早出现于平安时代的时候其实是没有佩楯,即大腿甲的。因为这样的设计并不适合在马上骑射。佩楯最早出现于南北朝时期南北朝时代,作为大铠的可选用部件使用。但是受到当世具足的影响,在江户时代的大铠则往往也配有佩楯。佩楯通过带子绑在大腿上来提供防护。

在日本甲胄中,小腿部位的护甲叫做臑当。在大铠刚出现的平安时代,臑当的结构往往比较简单,在一些资料上显示出武士在穿戴大铠的同时只使用布制护腿。随着时代的变迁,臑当也发展出了很多不同的形式,从最简单的只保护胫骨正面到包裹整个小腿的式样筒型臑当。而到了江户时期,一直延伸到膝盖的大立拳(举)形臑当非常的流行,这种臑当的样式与西方甲胄中的护腿甲类似,显得使用者孔武有力。

<img id="_x0000_i1028" src="http://www.famana.com/smbf/jzrm.files/image006.jpg"/>
图:蜂须贺家传来的紫色威大铠,是典型的复古风格的大铠。
“大立拳”式的当是江户时代后期复古风格大铠中常见的样式,本品的臑当上面所带铜制雕刻却非常漂亮。
弦走韦上的图案为狮子和蔓草纹,这种取材于古代和歌中的图案也是江户时代风格的特征。
另外,这幅甲胄的面颊带有下垂物和总角。
4#
 楼主| 发表于 2010-1-2 19:13:52 | 只看该作者
腹当和腹卷

腹当和腹卷都是最早出现在镰仓时代后期的步兵用轻型铠甲。因为是提供给缺少资金的低级士兵所使用的,所以腹当和腹卷的结构都要简单很多,也没有那么多的装饰性结构。

腹当诞生于徒步作战占据主体的镰仓时代后期,作为步卒的简单护具而广泛使用,并被一直使用到室町中期。简单的来说,腹当其实可以理解为铠甲化的肚兜(笑)。在黑泽明的[七武士]中,有一个胖胖的山贼在涉水的时候被一箭射死,他所穿的就是腹当。这种主要保护腹部的的铠甲组成比较简单,包括一块胸腹甲,其左右两边各有一片叫做长侧的甲片,没有袖,也没有背部的防护。腹当的固定靠两片长侧上的索带,索带在背后交叉并搭过肩头固定在胸板上。
<img id="_x0000_i1029" src="http://www.famana.com/smbf/jzrm.files/image007.jpg" vspace="1"/><img id="_x0000_i1030" src="http://www.famana.com/smbf/jzrm.files/image008.gif"/>
左图:室町时代末期所作的黒漆矢筈札浅葱纟素悬威腹当。右图:腹卷的结构图。从背面的视角可以看出其特有的在背后的开口。实际中,还可以在腹卷的背后增加一块叫做臆病板的装甲。
  
腹当与腹卷最大的不同,就在于它的三间草折很短,甚至干脆没有草折,乃是完全的步卒用轻武装,而腹卷往往有六到八间的草折。到了室町后期,随着逐年战乱对铠甲的需求进一步上升,腹当的制作工艺也进一步简化,直接使用大片的皮革连缀成甲,而不再用较小的札片以便于大规模的生产。下图中,左为腹卷,右为腹当。

<img id="_x0000_i1031" src="http://www.famana.com/smbf/jzrm.files/image009.jpg"/><img id="_x0000_i1032" src="http://www.famana.com/smbf/jzrm.files/image010.jpg"/>

腹卷是腹当的进化式样。在现代日语中,腹卷就是围在腹部的衣物的意思。腹当和腹卷最大的特点在于其开口的位置,这也是其与其它日本甲胄间主要的不同之处。因为这两者是作为步卒用的轻型甲胄而产生的,其设计思想就是追求最大限度的轻便,所以早期的腹当和是没有后部防护的,直接通过绪绑起来。腹卷作为一种轻便铠甲,其使用价值也受到了很多武士的肯定,据说毛利元就当年所用过的腹卷就一直保留至今。不过因为没有佩楯的原因,所以腹卷可能看起来不是那么有威压感吧!下面请看另一种轻型甲胄——胴丸。


胴丸
<img id="_x0000_i1033" src="http://www.famana.com/smbf/jzrm.files/image011.gif"/>
胴丸在平安中期出现,和大铠一样都起源于日本原始的挂甲。但是胴丸的定位在一开始就和大铠不同,主要作为下级武士所着用的铠甲,因而其结构和装饰性上都有很大的差别。

胴丸也被称为丸胴,两者都是包裹胴体的意思。胴丸的胴,即躯干甲部分主要由肩部的押付和高纽、躯干的身甲,以及腰下的草折和菱缝板所组成的。由图看来也可以发现胴丸的结构比大铠要简单很多,但是因为胴丸和大铠源头相同,所以两者之间也存在着很多相同之处。两者的开口都位于胴的左侧,通过引合绪进行固定,而且也都是主要靠肩膀来承受整幅铠甲的重量(类似于腹卷的固定方式,即通过固定在背部甲板上的引合绪和固定在胸板上的高纽来固定)。

胴丸的甲片数量是固定的,一般为前立举(拳)二段、后立举三段、长侧四段、草折八间四段。其材质主要为竹和皮,一般不使用铁材料,这也是符合其定位的,即提供给那些下级的武士和步卒所使用。到镰仓时期和南北朝时期,随着日本的战争形式从以骑射发展成了以集团近身作战为主,胴丸也在这一时期得到了进一步的发展,并搭配上了一些原属于大铠的配件,比如带锹形前立的星兜,袖,笼手,臑当等等。胴丸的地位也因此上升,一跃而成了高级武士的常用甲胄样式之一。

在[蒙古袭来绘词]中,也出现了穿着胴丸的步卒。在这张图中刚好可以同时看见胴丸的正面和背面。图中作为骑马武士侍从的步卒头戴乌帽子,腿套胫巾,赤足扛枪,乃是日后足轻阶级的前身。由图可以看出,当时的胴丸制作的很是粗糙,而且也没有后世中所增添的各种配件。腹卷和胴丸的全盛时期是在室町中期,下克上风潮的发展的同时也促进了对甲胄的需求。

<img id="_x0000_i1034" src="http://www.famana.com/smbf/jzrm.files/image012.jpg"/>

胴丸的特点之一是杏叶板,出现于南北朝时代,用来在胸前固定引合绪。镰仓时代以后,杏叶板上也往往采用铜制的家徽作为。不过在江户时代的时候,有些其它的甲胄出于美观的目的也配备了杏叶板,这也造成了一些混乱。

<img id="_x0000_i1035" src="http://www.famana.com/smbf/jzrm.files/image013.jpg"/>

至于胴丸的防御力,曾经有日本人在几年前做过相关的实验,利用火绳枪可以射穿五十米外的胴丸。在战国时代的某些大名甚至会发给手下的军队配发纸质的胴丸,虽然号称也有一定的防护力,不过具体功能如何,那就不好说了。

所谓的御货具足,指的是那些要上战场的足轻临时租赁来的甲胄。不过其中也有很大的一部分乃是胴丸,而非具足。这样的说法也可用看出具足的重要性,几乎成了甲胄的代名词了。那么接下来请来了解战国时代最为流行的甲胄——具足!
5#
 楼主| 发表于 2010-1-2 19:14:14 | 只看该作者
当世具足
<ahref="http://ja.wikipedia.org/wiki/%E7%94%BB%E5%83%8F:Japanese_Armour_Diagram_by_Wendelin_Boeheim.jpg"><img id="_x0000_i1036" src="http://www.famana.com/smbf/jzrm.files/image014.jpg"/></a>
1.胴(仏胴) 2.草折 3.佩楯 4.立挙 5.臑当(筱臑当) 6.甲悬 7.袖(当世袖) 8.笼手(筱笼手) 9.手甲(摘手甲) 10.兜钵(日根野头形) 11.腰巻 12.眉庇 13.吹返 14.铔(护颈,日根野式) 15.立物(水牛肋立) 16.立物(日轮前立) 17.面颊(目下颊) 18.垂 19.襟回(系兜的带子)


当世具足出现于室町中期,其语意即为“现代盔甲”。不过事实上这个名称最早出现于江户时代,当时的人将江户时代前的甲胄称为“昔具足”,而把当时的甲胄称为“当世具足”。但是现在当时具足一词已经成为了所有具足的代称了,而其当初的意义已经几乎被遗忘了,因此本文也对此不在进行区分。有一点非常的重要,就是日本甲胄的躯干部都被统称为“胴”,所以经常会看到“某某胴”一类的表述方式,但是这并不意味着这些甲胄属于胴丸或具足,而只是对躯干家的命名而已。一套完整的具足还可以被分为三个部分,即兜,铠(胴,袖,草折),小具足(笼手,臑当,佩楯)

成熟的佩楯最早出现在具足上面,起到防护大腿的作用。佩楯作为具足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上面常常也会绘有特色的图案,其中最为常见的就是红色的“日之丸”图案。这种图案在很多的具足上都能看到,也有使用“永乐通宝”图案的佩楯,这些图案一般都是以圆形为基调。

作为武士使用的甲胄的特征之一就是,在任何地方都能看到金属的或者描金画的自己家族的家徽。比如在秀吉的一套甲胄中,就在袖上装有银制的五七桐纹饰物。最早出现于胴丸中的杏叶板在具足中有时候也会出现,起到了对胴具的肩带也就是“高纽”的保护作用,但是也有很多具足不加装这个组件。在[战国无双2]中,真田幸村所穿的具足就有两片幸叶板,上面绘有真田家纹。在对肋部的防御方面,具足也继承了大铠中所出现的肋板。不过在在具足中还可以选择添加被称为胁拽(见下图)的配件来防护腋下,一般为骑马武士所选用,以防足轻长武器攻击。在江户初期复古调的甲胄里,也有很多在胴丸或具足上配备梅檀板、鸠尾板的例子。在电影[最后的武士]中,男主角所穿的那套具足上就佩有本应专属于大铠的梅檀板和鸠尾板。这是典型的江户时代的做法,因为在具足上这样的甲片并没有实际意义,只起到了装饰作用。

<img id="_x0000_i1037" src="http://www.famana.com/smbf/jzrm.files/image015.jpg"/>

具足是日本甲胄发展的集大成者,因而也继承了日本甲胄的特点,但是同时又产生了突破。从具足的固定方式来看,在肩膀部位仍然利用引合绪和固定在胸甲板上的高纽进行固定。而其在肋部的开口也延续了大铠以来的传统,将开口设在左边。但是当时具足的设计在大铠这样的中古铠甲上进行了改进,不再依靠肩膀来承担整幅铠甲的重量,而是把重量分配到身体的各个部分。通过观察就可以看出,具足的躯干部分基本呈一个两头收缩的圆筒型,而非简单的盒式结构。通过这样的设计可以分担一部分的重量给整个躯干,也大大提高了穿戴者的灵活程度。因为具足的初衷是作为徒步实战用的甲胄而出现,因而防御力和机动力的重要性都被提到了装饰性之上。具足的胴体有很多不同的制作方法,不过在安土-桃山时代,胴多采用0.8mm左右的铁片。而作为肩甲的袖也一般都和胴采用相同的防护措施。手臂甲的笼手也在大铠等甲胄的原有基础上增强了防护,很多笼手上都采用了细密的索子甲。其制作可以参看[甲胄的制作]一章。

当时具足中最早出现的足轻具足,一般都是侍者、下人、杂役、这些人等以及足轻所使用的所的。一般来说其上也少有装饰性的成分,作为纯粹的实战甲胄而使用。具足的发展在安土-桃山时代达到了最高峰,作为坚固耐用的实战甲胄成为当时的主流。在这个战国争霸的时代也发展出了各种复杂的样式。以桶川胴为基础,发展出来二枚胴,五枚胴,雪下胴等诸多样式。而随着高级武士们对具足这种甲式的认同,一部份的具足也逐渐向豪华化,装饰化的方向发展。各种样式的前立,肋立,顶立也纷纷出现,为战国乱世增添了绚烂景象。

在铁炮传来之后,具足为了防弹的需要也作了一些改进。比如所谓的鸠胸胴,就在胸甲的中部形成了一个突出以造成一个防弹的斜面,非常类似于同时代的欧洲胸甲的做法。在欧洲式的铠甲进入日本之后,当时具足也受到了的影响,产生出了被称为南蛮具足的新型具足,将在下面的章节中进行专文的介绍。

在甲胄的制作工艺方面,也随着当时具足的出现产生了突破。因为旧有的甲胄制作方式太过繁琐,主要通过将小片的札片缀和起来形成甲胄的,难以应付大规模的制作的需要。因而也发展出了伊予札和板札的甲胄制作形式,大大的减轻了制作方面的耗时。而关于板札和伊予札的知识,笔者也在下文中将进行专门的介绍。
6#
 楼主| 发表于 2010-1-2 20:48:15 | 只看该作者
其它的日本甲胄

在漫长的上古时代中日本人也探索过很多的甲胄样式,发展出了很多相态各异的甲胄。正是经过了这些早期甲式的铺垫,最后发展成了上述这些成熟而具有日本特色的铠甲。在这些上古甲胄中,最为重要的就是下文中将要介绍的短甲和挂甲。

短甲和挂甲

根据考古发掘的结果显示,日本甲胄诞生于三世纪后半开始的古坟时代。其中以短甲和挂甲为主要代表,而保存下来的文物多为铁质的短甲较多。这两种都已经是比较成熟的甲式,因此推测在此之前应该也有其它的甲胄种类,但是可能因为其材料选用竹木的原因而在无法保存到现代。

短甲是利用较大的条形甲片制成的躯干甲,因其体积较小而被称为短甲,其样式类似于某种希腊胸甲。短甲的开口在胸前,利用甲胄自身的弹性来使甲胄包裹住躯干,然后利用绳索或铁制的钉扣来固定。短甲的胸甲板成三角形,主要防护腹部,胸部则相对较为缺少防护。因此为了增强防护作用往往还搭配有独立的颈甲,多为皮质。在出土的短甲中,铁制和皮制都有,而且铁制短甲较多。但考虑到当时的社会生产水平的话,短甲的制作应该是以皮质为主。

短甲的出土的数量很多,在韩国也有出土。这是因为自4世纪60年代,日本<a href="http://baike.baidu.com/view/296892.htm" target="_blank"></a>奈良朝廷出兵侵略新罗,征服弁韩之地(今韩国庆尚南道),设“日本府”进行统治,在朝鲜建立了殖民地统治。在韩国出土的短甲应该就是从当时的日本所输入的。

<img src="http://www.famana.com/smbf/jzrm.files/image016.jpg"/><img src="http://www.famana.com/smbf/jzrm.files/image017.jpg"/>
左图为三角板鋲留短甲,右图为新开古坟出土的铁三角板革缀短甲
<img src="http://www.famana.com/smbf/jzrm.files/image018.jpg"/><img src="http://www.famana.com/smbf/jzrm.files/image019.jpg"/>
左为东京大学博物馆中所藏的铁制鋲留短甲,配有颈甲和眉庇付胄。右图为颈甲。
<img src="http://www.famana.com/smbf/jzrm.files/image020.jpg"/><img src="http://www.famana.com/smbf/jzrm.files/image021.jpg"/>
右图为竖矧板皮缀短甲,于大丸山古坟出土,年代推定为古坟前期。其特点在于才用了竖矧板的甲片结合方式。左图为发现于交野市东冢古墓的铁质短甲,采用横矧板的制作方式。
<img src="http://www.famana.com/smbf/jzrm.files/image022.jpg"/>
左图:现代复原的古坟时代的战士,头戴眉庇付胄,身披短甲。其所用的短甲是根据在仁徳陵古坟前方石室中所发现的甲冑而复原的,可能为公元六世纪末的产物。
<img src="http://www.famana.com/smbf/jzrm.files/image023.jpg"/><img src="http://www.famana.com/smbf/jzrm.files/image024.jpg"/>
7#
 楼主| 发表于 2010-1-2 20:51:27 | 只看该作者
挂甲主要是用皮革或金属的小片连缀而成,因此相对短甲而言其灵活性较高,便于使用者的运动。挂甲的开口在正面中央,通过引合绪固定。在肩膀部位则通过正面的悬绪和背面的受绪系在一起,整幅甲胄的重量主要由肩膀来承受。

挂甲直到近代仍为阿依努人所使用。左图即为伊东信雄教授在桦太地区(桦太为阿依努语对库页岛的称呼)所收集到的皮制挂甲。其制作方式类似小札,使用很小的皮质札片连缀而成,样式则有些像古希腊的迈锡尼青铜甲,可能活动起来并不方便。与短甲不同,因为挂甲多数采用皮革或竹木的结构,因此出土的实物很少,人们主要通过在古坟中出土的各种土器上面的形象来认识挂甲。上面右图是一件身披挂甲的武士埴轮立象(埴轮指出土于日本古坟的人形、马形等土器)。这尊立像的武器及铠甲的表现极为精巧,是理解古坟时代后期东国武士装束的重要资料。立像头上戴的是一种前额部有棱脊形造形,称为冲角付胄的头盔,并附有保护脸部的护颊,以及称为錣,保护后脑的护板。并且,在盔甲上贴上黏土的小土粒,表示盔甲是以铆钉接合铁板制成的,而关于冲角付胄将在下文中进行详细的介绍。立像所穿的是由小片铁板接合而成的挂甲,还有肩甲、膝甲、护臂、护腿及鞋等。左手手腕上缠卷了用来保护手部不被弓弦伤到的皮套,背上背着箭袋,箭矢的箭镞朝上放置(这一点是古坟时代所特有的现象)。此外,在整个埴轮立象上,可以发现有十多个地方黏贴有蝴蝶结,由此可知,铠甲是先用绳带系绑后再穿上的。挂甲以右袵方式拉合左右并以绳带系住,护膝及护腿则在腿后用绳子挽结。另外,肩甲下部露出短袖的衣袖,可知护臂是直接套在手臂上。埴轮立象脸部五官造型沈稳,整体制作亦可称匀整,应是技术熟练之工人所制作的。在群马县东部的太田市周围,也出土了数件具有相同特色、制作精良的武士埴轮,由此可以推知,当时在该地有着很多的埴轮制作者。

中国古代曾经广泛的使用挂甲,因此这种甲式也较为容易为国人所理解。挂甲所用的头盔一般为眉庇护胄或冲角付胄,将在第二章进行介绍。在奈良时代(710- 794),挂甲进一步进化为裲裆式挂甲,其特点为肩上的绪不分悬、受,而是合为一体,套头穿着,开叉和引合的绪在两边肋部。
<img src="http://www.famana.com/smbf/jzrm.files/image025.gif"/><img src="http://www.famana.com/smbf/jzrm.files/image026.gif"/>
<p align="left">左图为身着挂甲,全副武装的古坟时代战士:1.眉庇付胄 2.受钵 3. 錣 4.挂甲的肩铠 5.挂甲6.上衣 7.笼手 8.箭壶 9.草折 10.裈 11.裈的足结 12.鞋
13.丸木弓 14.环首大刀 15.倭文布带 16.刀子 17.箭镞 18.鞆(射箭时制于左手之革制护腕) 右图中的战士身着短甲,但其它与左图基本相同。
<p align="left"><img src="http://www.famana.com/smbf/jzrm.files/image027.jpg"/>
<p align="left">图:现代复制的挂甲(丸竹产业制作)。在白村江与唐朝大军作战的日本军队可能就穿戴着这种形式的铠甲。
<p align="left">
一般来说,本州岛岛岛(大和朝廷)所出土的上古甲胄以挂甲为主,而短甲则在九州岛岛地区比较流行。因为日本向朝鲜派出的侵略军多是从九州岛岛出发的缘故,所以在朝鲜半岛发现的日本甲胄中也主要为短甲。在平安时代的甲胄中,除了短甲和挂甲以外还有从中国传来的棉袄甲。所谓棉袄甲就是指将甲片直接缝在衣物的内层里面,甲片不直接暴露在外的甲式。这种甲有利于防御弓箭,因而在当时得到了广泛的使用。相应的,中国棉袄甲的发展则是随着火器的广泛使用而在明清期间达到最盛。但是因为棉袄甲材质的原因使得其保存很是困难,所以很难见到实物。
<img src="http://www.famana.com/smbf/jzrm.files/image028.jpg"/>

日本在大化革新(645年发生的古代日本政变。其主要内容是废除大豪族垄断政权的体制,向中国皇帝体制学习,成立古代中央集权国家)以后,逐年向中国派遣遣唐使,广泛的向中国学习各方面的文化知识。在奈良,平安时代的雕塑中也往往能见到身着明光铠等中国式样甲胄的人物形象。从这一时期开始,日本的甲胄逐渐的接受了中国甲胄的影响,并且最终逐渐形成了具有自己民族特色的甲胄。比如大铠的兜上所带有的大型吹返就带有当时唐朝甲胄的特点,而裲裆式挂甲就是大铠的前身。


除此以外还有一些特殊的甲胄,他们并不适于归入上殊的四大类之中,比如忍者的甲胄,海贼的甲胄等等。不过这些甲胄也往往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了其当时所流行的甲胄样式的影响,而且多数采取了轻量化的措施。


进入江户时期之后,原有的甲胄类型逐渐向装饰化的方向发展,实用性日益下降。而到了幕府末期的时候,对实用性甲胄的需求又有了很大的上升。面对这种情况所发展出的具足同时具备轻便的意义。而且也出现了在具足的基础上进行改进所发展出来的防具。例如通过只保留五片短小的草褶,对胴进行小型化的做法来减轻重量。此外还有在其中广泛的运用了厚布来起到防刀剑的作用。据说宫本武藏在京都所打败的的吉冈家除了开设道场以外,还以生产能防刀斩的布料而闻名。不过从个人角度来说比较怀疑其实际的效果。


所用的兜也往往采用布料来代替了传统日本兜中的。每每在很多反映幕末风云的大河剧中也都有所表现。

<img src="http://www.famana.com/smbf/jzrm.files/image030.jpg"/>
畳胴

轻便甲胄常常为低级武士所使用,忍者的甲胄采用了挂甲的制作方式,但是其样式也受到了其它日本甲胄的影响如带有笼受合面颊。不过限于篇幅和资料的来源,本文主要介绍上文所述的四大类日本甲胄类型。
8#
 楼主| 发表于 2010-1-2 20:52:10 | 只看该作者
二、甲胄的组成和配件

甲胄的配属部分

额金和钵铁
<img id="_x0000_i1053" src="http://www.famana.com/smbf/jzrm.files/image031.jpg"/>
额金和钵铁都属于简单的防具,一般都是地位较低的年轻武士或者足轻使用的,直接用带子绑在头上。中高级武士在不带头盔的时候有时也会使用。在江户时代的时候,武士或浪人们也会在头上系一条白色的带子作为代替。这一习惯一直延续到现代。 就好像野比康夫在下定决心做作业的时候也会在头上绑一条白带子!

面具和喉轮

面具是日本甲胄中的特殊配件,非常的具有日本民族特色。面具可以掩盖武士的面容,更可以起到威吓对手的作用。日本的兵法书[斗战经]有云:力杀不如技杀,技杀不如气杀。讲究从气势上压倒敌人,这也是面具得到广泛应用的思想背景。面具可以分为三类,按对脸部的覆盖程度分为半首,面颊,和面具(总面)。不过经常也会把后两者统称为面颊。

半首是一种简单的防具,可能出现于室町时代,因其覆盖了半个脸部而得名,使用绳带来固定。半首很少为武士所用,一般都是地位较低的足轻来给自己的头部提供一点简单的防护的方法。(大家如果联想的话,会发现圣斗士的圣衣头盔都和半首很像啊)
<img hspace="5" src="http://www.famana.com/smbf/jzrm.files/image032.jpg" align="left" v:shapes="_x0000_s1027"/><img id="_x0000_i1054" src="http://www.famana.com/smbf/jzrm.files/image033.jpg"/>
左图的半首藏于日本国学院高等学校,右图的半首制作于17世纪,铁质。

面颊多为铁制,覆盖眼部以下的面部。一般的面颊都会带有一簇胡须,常用熊毛等动物毛发制成。但是有一些面颊还会使用很长的胡须,估计应该使用的是其它的动物毛,如马鬃等等。
作为一种手工产品,面颊的种类极多。包括姥颊,天狗颊,扁天狗颊,武颊,烈势颊,翁颊,笑颊,猿颊,御家颊、美女颊等等。



<img hspace="5" src="http://www.famana.com/smbf/jzrm.files/image034.jpg" align="left" v:shapes="_x0000_s1028"/><img id="_x0000_i1055" src="http://www.famana.com/smbf/jzrm.files/image035.jpg"/>

上面右图的烈势面頬作者不详江戸时代(17世纪) 左图为18世纪

一般来说,面颊都只是覆盖眼部以下的面部。但是在日本甲胄中,还有覆盖整个面部的面具,叫做总面。这种面具将整个面部都遮住,除了威吓敌人以外,也起到了掩盖武士面容的作用。

在日本战国时期的故事中所谓的影武者,其实并不需要太高的面容相似度。只要穿上大将所用的甲胄,再戴上这种遮盖了整个面部的面具的话,估计就很难被敌人分辨出来了。

<img id="_x0000_i1056" src="http://www.famana.com/smbf/jzrm.files/image036.jpg"/><img id="_x0000_i1057" src="http://www.famana.com/smbf/jzrm.files/image037.jpg"/>

上左图的总面作者不详,产于桃山时代~江戸时代。上右图的总面制于17世纪,均为铁制。

很多面颊都会带有下垂物,用来保护武士的颈部。下垂物的样式和喉轮相似,如果武士使用了带下垂物的面颊的话,一般就不会再使用喉轮了。虽然配备了面颊之后,整套铠甲都得很有威势,但是如果在晚上摆一副这样的甲胄在旁边的话,恐怕会很容易吓到自己呢!


喉轮
喉轮是用来保护喉咙部位的装甲,也是日本甲胄的特有部件之一。喉轮的种类也各有不同,但是多数喉轮都是五条札片编制成或者以类似面颊下垂物的方式以两条札片编制的。因为喉轮这样的零件比较细小,所以常常被从一领甲胄中转移到另一领甲胄上。
<img id="_x0000_i1058" src="http://www.famana.com/smbf/jzrm.files/image038.jpg"/>
9#
 楼主| 发表于 2010-1-2 20:52:52 | 只看该作者
阵笠

说到阵笠,很容易就令人想起战国时代的足轻(引用james的话,笑。。。。),头戴阵笠,赤足持枪乃是足轻的经典造型。不过阵笠也是非常重要的武具之一,在武士生活中起到重要的作用。阵笠多为竹木所制,为了防雨还在上面涂有日本特色的生漆。在[杂兵物语]中,还有利用阵笠来接水的描述。在和平的江户时代,大名们在出行的时候也会使用斗笠,不过他们所用的当然要豪华的多。进入江户时代之后,因为没有战争的威胁,所以阵笠已经和当年足轻们所用的简陋斗笠存在了很大的差别,阵笠的制作方式也发生了很多变化。在幕末时期,幕府的西方式火枪队在换上了法国式军服的同时,也保留了日本特点的斗笠,也许这就是那个混乱年代所特有的现象吧!

<img id="_x0000_i1059" src="http://www.famana.com/smbf/jzrm.files/image039.jpg"/><img id="_x0000_i1060" src="http://www.famana.com/smbf/jzrm.files/image040.jpg"/>
左图中的阵笠虽然还是斗笠的样子,其设计却模仿筋兜,甚至还装上了八幡座和笠印付之环。
右图为来自于尾张德川家的阵笠,上有葵纹


<img id="_x0000_i1061" src="http://www.famana.com/smbf/jzrm.files/image041.jpg"/>
上图中的阵笠出现在安土桃山时代晚期,在江户时代比较流行。
在图中的阵笠的顶部上面还装上了模仿头盔的八幡座的装饰物,上面印有三巴家纹,后面也带有笠印之付环。
10#
 楼主| 发表于 2010-1-2 20:53:13 | 只看该作者
头巾

在戴上兜之前,武士还需要头巾来减少摩擦和吸汗,因此常用一米半左右,淡蓝色或橙黄色的棉布充当头巾。穿戴时,把头发梳往后部,把头巾的中部放在头的后部,然后沿着头包起来,最后把头巾的最后部分放入折缝之中。可以参考[甲胄的穿戴]一章。

笠印,袖印

在大铠配用的兜上,一般都会有笠印之付环这个结构,用来把笠印挂在上面。所谓的笠印昌见于南北朝时代和室町时代前期,就是一面纸或布做成的小旗,上面写有武士的名字或自己所属的阵营,以起到分辨的作用。与之原理相同的袖印也很是常见,用来作为标记物。但是这两者在战国时代并不太流行,因为在安土桃山时代的武士们往往在背上插上叫做“指物”的小旗来显示身份,所以笠印盒袖印也就逐渐的被取代了。相关内容可以参考斯蒂芬-特恩布尔所著的[武士的纹章],笔者已经对该书进行了翻译。

<img id="_x0000_i1062" src="http://www.famana.com/smbf/jzrm.files/image042.jpg"/>
图:在现代的“相马野马追”活动中,活动的主持者就使用了超大型的袖印



在古坟时代出土的陶土武士人偶中,就可以分辨出类似于袖,即肩甲的结构。
<img id="_x0000_i1063" src="http://www.famana.com/smbf/jzrm.files/image043.jpg"/><img id="_x0000_i1064" src="http://www.famana.com/smbf/jzrm.files/image044.jpg"/>
大袖是常见于大铠中的大型肩甲,常由六段到七段的札板所构成,利用四条绪来固定和躯干甲固定。在江户时代的复古调大铠,甚至具足中也可以见的到。

丸袖是随着当世具足的发展而出现的新型肩甲。这是因为旧有的大袖太过笨重,已经不适合武士步行作战的需求了,于是较为轻便的丸袖出现了。虽然丸秀也是由数段的札片组成,但是带有一定的弧度,可以更好的包住上臂,同时为了减轻重量也作的较小。丸袖多采用切付札,板札等工艺以减少制作的成本和费用。
<a href="http://www.town.mitake.gifu.jp/data_box/sys/detail.cfm?CD1=1&amp;CD2=806&amp;obj=idx"><img id="_x0000_i1065" src="http://www.famana.com/smbf/jzrm.files/image045.jpg"/></a>

在当世具足中,还发展出了壶袖,覆轮板袖这些被称为当世袖的样式。在有的当世具足中干脆省略了袖的结构,而采用小片的肩甲来代替了。


笼手

所谓的笼手,在日本甲胄中指的就是手臂甲。早在出土的古坟时代的陶土武士人偶中,就显示出由类似于笼手的护具的存在。但是在早期大铠中,一般只在左手的笼手上才装有甲片 这是因为当时的战争主要以骑射为主,铠甲中的右手被称为射手,需要承担拉弓的任务,如果在手臂上装有甲片的话会比较的累赘。 因此很多镰仓时代的大铠的右臂都使用丝绸制成的袖子,类似于欧洲中世纪服装中的泡袖,而不装备笼手。而室町时代,江户时代的大铠受到当世具足的影响,一般左右手都装备笼手。
<img id="_x0000_i1066" src="http://www.famana.com/smbf/jzrm.files/image046.jpg"/>
上图为藏于奈良的春日大社的鎌仓笼手复制品。具有典型的大铠笼手的特点,被称为座盘的甲片之间以锁子甲相连接,整个笼手只在手臂的外侧覆盖有甲片,整体的灵活度较小

进入室町时代后,当世具足成为了甲胄的主流,笼手也得到了新的发展。为了减轻重量和降低造价,开始广泛的使用竹木材料和锁子。
<img id="_x0000_i1067" src="http://www.famana.com/smbf/jzrm.files/image047.jpg"/>
<img id="_x0000_i1068" src="http://www.famana.com/smbf/jzrm.files/image048.jpg"/>

当世具足中的笼手根据小臂甲的结构不同而进行分类,主要分为筱笼手,筒笼手,瓢笼手三大类,还可细分成鲶笼手,单瓢笼手,龟甲笼手,筏笼手,单瓢锁笼手等等。在小臂使用了类似筒臑当的方式制成的小臂甲的笼手也会被称为筒笼手,相应的筱笼手则用较细长的竹木札片,用绳子或铁链围在小臂上。在这些笼手中,往往是在布料制成的袖子上缝合锁子甲,间或添加一些加固用的甲片,还会经常在肘部装上被称作肘金的加固甲片。

<img id="_x0000_i1069" src="http://www.famana.com/smbf/jzrm.files/image049.jpg"/>
图:筱笼手的小臂甲,利用绳带来系在小臂上。
11#
 楼主| 发表于 2010-1-2 20:53:49 | 只看该作者
臑当(胫当)及各种护腿

<img id="_x0000_i1070" src="http://www.famana.com/smbf/jzrm.files/image050.jpg"/>
藏于熊本博物馆的上古护腿甲,为古坟时代的产物,和短甲一起出土。

<img id="_x0000_i1071" src="http://www.famana.com/smbf/jzrm.files/image051.jpg"/>
[春日权现験记绘]中的杂兵,仅使用一条布带来保护胫部。
这样的防具起不到防护刀剑,只能勉强算是绑腿,保护士兵的腿部不被植物挂伤。

<img id="_x0000_i1072" src="http://www.famana.com/smbf/jzrm.files/image052.jpg"/>
[后三年合战绘词]中出现的臑当,虽然该武士没有穿铠甲,但是图中的臑当乃是典型的大铠用臑当。

臑当又被称为胫当,指小腿的护甲,在大铠出现的同时就已经出现。早期的臑当之上单纯的保护小腿部位,而在南北朝时代顷立挙出现了,这一半圆型的结构把臑当的保护范围进一步的扩展到了膝盖部位。在臑当上有上之绪和下之绪两条绳子来起到固定作用,而臑当的主体则是固定在一块方形布料上的,固定的时候靠这块布料围住小腿肚的部分。

<img id="_x0000_i1073" hspace="5" src="http://www.famana.com/smbf/jzrm.files/image053.jpg" vspace="5"/>
左:鎌仓时代の:戦国时代の
与笼手的情况相类似,臑当的种类也包括有筒臑当,筱臑当两大类。上面图中左为筒臑当,右为条臑当。条臑当较为简单轻便,而筒臑当也不是整体制作的,以三枚或五枚居多。在江户时代高级复古调大铠中较为常见的大立拳形臑当属于筒臑当,其特点为巨大的立拳(护膝),颇类似于同时代的欧洲甲胄。筒臑当的立拳多使用牛皮制成,外表涂漆,形成与臑当主体相同的表面。

<img id="_x0000_i1074" src="http://www.famana.com/smbf/jzrm.files/image054.jpg"/>
<a href="http://image.www.rakuten.co.jp/champ/img10362935055.gif"><img id="_x0000_i1075" src="http://www.famana.com/smbf/jzrm.files/image055.gif"/></a>
在现代日本的剑道中所用的胫当,类似于甲胄中的筱臑当,使用竹片或塑料片缀合在布料上。

佩楯

佩楯即大腿甲,源于古坟时代直接将缀有甲片的布绑在大腿上的做法。在早期的大铠中,虽然对躯干的防护很是重视,但是却缺少对四肢的防护,所以最早的大铠也是没有佩楯的。

<img id="_x0000_i1076" src="http://www.famana.com/smbf/jzrm.files/image056.jpg"/>

与笼手和臑当的情况类似,当世具足中的佩楯根据制作的方式分为筱佩楯和板佩楯两大类。佩顿其实就是在表面缀有甲片的长方形布料,利用绳带系在武士的腰间。佩顿的上部主要为布料或丝绸,而下部才缀有甲片。这是因为配楯的上半部往往为草折所遮盖,所以没必要再添加甲片以减轻整体的重量。一般来说,板佩楯多用伊予扎的编制方式,以保有一定程度的灵活性,也减少一点重量。

以上的笼手,臑当,佩楯这三者在甲胄术语中,被统称为小具足。
12#
 楼主| 发表于 2010-1-2 20:54:18 | 只看该作者
鞋物

一般来说,身穿大铠的武士会在脚上穿毛沓。这是一种用牛皮,鹿皮等皮革缝制成的鞋子,在鞋的表面植有熊毛,在源平合战时期流行。在南北朝以后,草鞋迅速的取代了毛沓的地位,成为了主要的鞋物。如果如果是当世具足或胴丸这样的甲胄的话,直接穿草鞋就可以的了。对此感兴趣的读者可以参考笔者所写的[道义介绍日本古代鞋物]一文,在其中有详细的介绍,在此不再累述。

腰带(先绪)

在日本的甲胄中,被称为先绪的腰带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的。因为武士们要用腰带来携带自己的双刀。多数的先绪由白色的亚麻布或棉布制成,根据穿戴人的体形,绕在腰上两至三圈.先把亚麻布或棉布折成两折,接着绞紧并在中部放入一小片皮,因此即使可以在黑夜里也知道腰带中部的位置。大名们可能也会使用白色的丝绸作为腰带,在大河剧中经常会出现这种类似于文艺复兴之后的欧洲元帅贵胄们所用丝绸腰带的效果。

阵羽织

阵羽织之名,源于战国时代,以在战阵所穿着的羽织而得名。羽织是无袖和服,穿于铠甲之上,特色是方便美观、兼具防寒。阵羽织一般都会在后襟的中央开缝,以便于刀鞘的尾部可以从中伸出。

日本的羽织样式很多,有的时候武将也会选择在铠甲外面穿上羽织以外的衣物,比如在大河剧[风林火山]中,山本堪助就裹了一件毡衣。

<img id="_x0000_i1077" src="http://www.famana.com/smbf/jzrm.files/image057.jpg"/>
白罗纱地唐诗自牡丹纹火事羽织,为德川宗春所用。

<img id="_x0000_i1078" src="http://www.famana.com/smbf/jzrm.files/image058.jpg"/>
富士御神火文黑黄罗纱阵羽织,藏于大阪城博物馆

铠下着

顾名思义,铠下着就是穿在铠甲下面的衣服,也被称为铠直垂。铠甲是不能直接穿在身上的,不然会摩擦体肤,甲片不平滑的表面也会使身体擦伤。这和西方的骑士在穿戴盔甲前要在里面穿上一件棉衣的道理是相同的 (不过有时候足轻也会赤膊上阵,光着身子套上胴丸或具足。在黑泽明的[七武士]中,就有这么一个小肥仔,结果刚出场就被射死了。。。)一般来说,武士的经济状况越好,铠下着的质量也越好。
<img id="_x0000_i1079" src="http://www.famana.com/smbf/jzrm.files/image059.jpg"/><img id="_x0000_i1080" src="http://www.famana.com/smbf/jzrm.files/image060.jpg"/>
13#
 楼主| 发表于 2010-1-2 20:55:41 | 只看该作者
三、甲胄中的兜

兜的主要种类

冲甲付胄和眉庇付胄(古坟-平安时代前期)

日本甲胄用语中的兜来源于汉语中的兜鍪,即头盔之意。同样的,胄指的是也头盔。在日本的头盔发展过程中,经历了以下的几个阶段:冲角付胄,眉庇付胄,星兜,筋兜,变形兜。
在大铠出现之前的头盔多数被称为胄,而大铠之后的头盔多被称为兜。

根据日本的出土资料显示,铁制的武器最早出现于弥生时代(约公元前300-公元300年)。根据推测,在同一时期也可能出现了铁制头盔。在此之前也可能有其它样式的头部防具出现,但是因为年代久远,也可能因为其所用材料的关系而没有留存到今日。到了古坟时代的时候,冲角付胄和眉庇付胄已经大量出现,并且被在考古工作中得到了较为详细的研究,下文即将为您介绍这两种头盔。


<img id="_x0000_i1081" src="http://www.famana.com/smbf/jzrm.files/image061.jpg"/><img id="_x0000_i1082" src="http://www.famana.com/smbf/jzrm.files/image062.jpg"/><img id="_x0000_i1083" src="http://www.famana.com/smbf/jzrm.files/image063.jpg"/>
左图:冲角付胄。得名于其特有的在盔顶的冲角。在其后半部还有皮革的护颈。在顶部则可以插放羽饰。
中图为在堺出土的冲角付冑型埴轮,也是古坟时代的产物。右图则为冲角付胄的示意图。
<img src="http://www.famana.com/smbf/jzrm.files/image064.jpg" align="left" v:shapes="_x0000_s1029"/>
<a href="http://www.miyazaki-archive.jp/d-museum/search/search/detail/?id=34"><img id="_x0000_i1084" src="http://www.famana.com/smbf/jzrm.files/image065.jpg"/></a>
左图:眉庇付胄乃是古坟时代的代表性头盔之一,图中的付胄带有眉庇付胄所特有的顶饰固定座,并保留有护颈甲(缀)。右图的眉庇付胄是夏崎古坟出土遗物,藏于伊万里市历史民俗资料馆。


<img id="_x0000_i1085" src="http://www.famana.com/smbf/jzrm.files/image066.jpg"/><img id="_x0000_i1086" src="http://www.famana.com/smbf/jzrm.files/image067.jpg"/>
左:蒙古钵形眉庇付胄也属于眉庇付胄的一种,外形类似于十二世纪的蒙古头盔。在钵的顶部又有一个球型的突起。
右:金铜装眉庇付胄,出土于福罔县月罔古坟。样式复杂华丽。

冲角付冑常被发现于古坟时代的遗迹中,其构造为用皮索或铁钉将铁片缀合在一起,钵体为半圆形,在钵体的正面有一个三角型的突出,因为类似古代战船在船底突出的龙骨而称为冲角,多数遗留下来的实物为铁质品。随着时代的变迁,冲角付胄的骨架在结构上也发生了变化,使用过细条金属板和大块金属板,有横向铆接也有纵向铆接。
  
冲角付胄前额部的冲角板是其形状上的最大特色,因为这样能起到很好的防御作用,再加上前部内侧是空的,有减弱冲击力的效果。顶部有三块金属片作为装饰,也可以在此装饰鸟的羽毛。在冲角付胄的发展中,还出现有冲角缩小的倾向。

眉庇付胄的形式与挂甲一样起源于我国的骑马民族,从5世纪开始被日本人所使用,比冲角付胄使用的时间短。眉庇付胄材料为铁片,构造上有纵向铆接、“小札”铆接和横向铆接三种,都是利用小铁板纵排或横排组合然后用铁钉固定住制成的。眉庇付胄的特点即为大型化的眉庇,这也是日本头盔的特点之一,在后世的日本头盔中往往也装有大型化的眉庇。在眉庇付胄的顶部有被称为受钵的结构,在其上为一铁管,铁管上方的装饰物称为伏钵。在某些古坟时代眉庇付胄上使用了豪华而复杂的装饰结构,可能为显贵之人所用。

一般来说,冲角付胄与短甲搭配,作为较轻型的装备使用,而眉庇付胄则和挂甲搭配,作为较重型的装备。冲角付胄和眉庇付胄都已经是较为成熟的头盔样式,后世的日本头盔在一定程度上也是这两者的继承和发展。在平安时代后期,随着大铠这一新型甲胄类型的出现,日本的头盔也得到了新的发展。那么下文就将对大铠中的头盔进行介绍。
14#
 楼主| 发表于 2010-1-2 20:55:55 | 只看该作者
星兜和筋兜(平安时代前期-室町时代中期)

<img src="http://www.famana.com/smbf/jzrm.files/image068.jpg" align="left" v:shapes="_x0000_s1030"/><img src="http://www.famana.com/smbf/jzrm.files/image069.jpg" align="left" v:shapes="_x0000_s1031"/>









左图为大円山型星兜,右图为阿古陀型筋兜。其对比明显可以看出前者的式样比较古老,吹返(护颊,起对头部侧面的防护作用,因其向后卷曲而得名)也非常巨大。日本在大化革新之后,广泛向中国学习的过程中,也学习了中国的军事技术。唐王朝作为当时亚洲武力第一的强大存在,留在日本甲胄上的印记就是大铠所用兜上面的大型吹返。

<img id="_x0000_i1087" src="http://www.famana.com/smbf/jzrm.files/image070.jpg"/>
图:出土于日本胜瑞的早期星兜,被认为是日本最古老的星兜。

在平安时代中期,日本人在冲角付胄的基础上发展出了其特色的头盔,与大铠搭配使用,其中最早出现的就是星兜。星兜是使用矧板拼合成的钵体,因为矧板之间用铁钉铆接,而铁钉露在头盔外面的部分被形象化的称为星,起到装饰和加固的作用。早期的星兜上面的铁钉都很大,看上去有庄严肃穆之感,故又被称为严星兜之称。早期的星兜主要采用大円山型。这种兜的前后左右的半径相同,呈半球状。其记载最早出现在[古法铠之巻]。大円山型兜作为大铠之兜的初期样式后来逐渐的被阿古陀型兜所取代,但是却一直没有消失,仍然得到某些武士的喜爱。其中比较著名的有武田信玄的鬼面狮子之兜(即诹访法性之兜)。

从源平合战到镰仓时代的中期这段时间里,战争的形式逐渐由骑射作战向徒步作战发展,因此武士们也开始追求所用装备轻型化。因为这样的需要使得星兜所采用的铁钉逐渐小型化,最终形成了小星兜。

在弘安之役,即蒙古对日本的两次入侵之后,虽然日本方面成功的击退了元军,但是社会矛盾也逐渐激化。镰仓幕府无法对在战争中付出了巨大花费的武士们进行补偿,幕府对地方势力的控制力逐渐下降。在这一时代中,被称为恶党的地方武装集团大量出现。他们多采用徒步作战的方式,对防具也产生了新的需要。在这个从武士骑马射箭转向集团步兵进身作战的时代里,筋兜也顺应时代的需要也出现了。筋兜的原理其实和星兜一致,都是利用矧板拼接成钵体的。所谓的筋是将矧板之间相互连接的边缘部分通过卷边工艺形成凸起,形成仿佛一条条筋一样结构,起到防止割伤手和美观的作用(现代的电脑机箱也都采用了这样的工艺,笑)。筋兜从镰仓时代末期开始大量流行,因为其比星兜重量轻,较为适合徒步作战使用的特点,所以到了南北朝后期,胴丸基本都搭配筋兜使用。

早期的筋兜受星兜的影响,往往采用大円山型的样式。但是在南北朝时期之后,筋兜逐渐流行阿古陀型的兜体。所谓的阿古陀型兜的样式来源于阿古陀瓜(参见右下图)。


<img hspace="12" src="http://www.famana.com/smbf/jzrm.files/image071.gif" align="left" v:shapes="_x0000_s1032"/><img id="_x0000_i1088" src="http://www.famana.com/smbf/jzrm.files/image072.jpg"/>
上图:色色纟威阿古陀形兜。相对大铠中所用筋兜,其吹返已经小型化了,上有五三桐纹。

虽然筋兜很受欢迎,但是星兜的爱好者也不少。后来有的筋兜更是也在矧板上做出星的样子,在远处也比较难以分辨。区分星兜和带有星的筋兜的关键在于星的位置和有无筋的存在。如果星靠近矧板间的结合处的话即为星兜,这是因为星兜的星起固定作用的原因。而筋兜中所带有的星一般位于矧板的中间位置。而如果有筋存在的话,自然就是筋兜无疑问了。

筋兜中所用矧板的数量,也作为筋兜分类的参考之一。一般来说,矧板的数量也即筋的数量越多,其制作功艺也即越复杂,因而价值也越高。少的有八间,多的则有六十二间,七十二间,都指的是所带有筋的数量。筋兜的间数最高有超过一百间的,但是这样数量的矧板使得其整体重量过大,也丧失了筋兜的本意了,使用意义不大。一般来说,星兜基本上都搭配大铠使用,而胴丸,当时具足等甲胄则主要采用筋兜。筋兜和星兜在顶部矧板汇集之处都开有一个小洞,用于将乌帽子的顶端从中拽出去。
15#
 楼主| 发表于 2010-1-2 20:56:24 | 只看该作者
头形兜,桃形兜,变形兜等等(室町时代-安土桃山时代)

进入室町时代(1333年-1568)之后,当时具足开始逐渐流行起来。而在从室町时代末期到安土-桃山时代的这段时期,各地领主互相攻伐,战火连绵不决,使得武士们相互辨识的需要大大增加了。与此同时,头盔的制作工艺也发生了很大的进步,不再像过去一样主要靠矧板来拼接成头盔的钵体,而发展出了整体式的头盔,最终形成了那些为引人注目头盔样式。这也是因为此时的武士装束习惯发生了变化,不再像镰仓时期,南北朝时期一样重视乌帽子,以至于戴上头盔之后还要把乌帽子的顶端从头盔顶部的洞中拉出来。在这一时期中,日本头盔的种类极大丰富,风格绚丽多变,在世界历史上都堪称是仅有的。

这些头盔的出现相对星兜和筋兜来说出现较晚,作为专门搭配当世具足的头盔而出现,不会和大铠进行搭配。正因为跳开了原有的对头盔式样的条条框框,这些头盔的样式极为多变,风格大相径庭。在战国时代还有把大将的头盔当作标志大将所在位置的指示物来高高举起的作法,充分的显示出了头盔的标志物作用。很多著名武将也往往因为其特有的头盔而被世人所牢记。

在安土-桃山时代的兜比较重视防御力的需求,钵体的材料往往选择金属而非过去的竹木,但兜的外形则没有定规。除了较为传统的头型兜,桃型兜以外,还出现了贝壳形,鱼尾形,帽子形等等,基本上完全依照制作者的想象力和定制者的要求来定。这一时期林林总总出现了数百种不同式样的兜,包括梅形兜,一谷形兜,乌帽子形兜,梨子打形兜,面形兜,茶袋形兜,贝形兜,立云形兜,杂贺兜等等。下面仅选择几种特色的兜进行介绍。后文中则会对这些主要和当时具足搭配的兜的共性进行介绍。

<img id="_x0000_i1089" src="http://www.famana.com/smbf/jzrm.files/image073.jpg"/>
头型兜:因为兜的钵体与人的头部形状比较符合,故得名头形兜。
图为越中头型兜,约制作与17世纪,在护颈上使用了金涂的工艺。




<img src="http://www.famana.com/smbf/jzrm.files/image074.jpg" align="left" v:shapes="_x0000_s1033"/>







日根野形兜:据说为美浓国的武将日野根弘就所发明,故因而得名。
该类型的兜适合于在合战中使用,其钵体的形状类似头形兜,
可以分散打击力,眉庇则与钵体合为一体。乃是当世具足中常见的头盔式样。



<?xml:namespace prefix = o ns = "urn:schemas-microsoft-com:office:office" /><o:p></o:p>
<o:p></o:p>
<o:p></o:p>
<img id="_x0000_i1090" src="http://www.famana.com/smbf/jzrm.files/image075.jpg"/>
桃型兜:在钵体的中央向上形成脊状突起,形成如同仙桃的形状,故因而得名。
该兜制作于18世纪,吹返上有抱叶杏家纹,表面覆有皮革。

<img id="_x0000_i1091" src="http://www.famana.com/smbf/jzrm.files/image076.jpg"/>
鲶尾形兜:属于变形兜的一种。 图为黑田忠之(福冈藩属第2代藩主,黑田长政之子)所用的鲶尾形兜。
该兜虽然和前田利家的鲶尾形兜名字相同,但是制作的工匠不同,样式也差了很多。


畳兜,纸兜和火事兜(江户时代)

在常年发生战争的战国时代过去后,武士们不再需要厚实的头盔了,也追求轻便的装备以便于活动。之所以将上面三者归为一类,就是因为它们都在江户时代被应用,而且都以减轻重量,灵活性较高为特点。

畳兜包括头巾兜和提灯兜两种。头巾兜是将被称为骨牌金,即麻将牌大小的甲片缝合在布料上,做成头巾的样式披挂在头上。在有关于新撰组的影视节目中,也往往可以见到幕末的武士穿戴这种轻型的防具。提灯兜属于畳兜也是重要的兜式之一,其结构比较有趣,使用直径从大到小的环形矧板,矧板之间利用绳带连接,最终使得整个头盔可以伸缩自如(参见下图)。不得不感慨其设计的巧妙和简单,这种简单的设计即起到了减少存放空间,减轻重量的妙用。这种设计的好处是携带方便。但是与此对应的就是其防护力较低,常作为武士们的轻型武装而使用。

<a href="http://members10.tsukaeru.net/tokukobi/toiawasegazou/tyotinkabuto1-1.JPG"><img id="_x0000_i1092" src="http://www.famana.com/smbf/jzrm.files/image077.jpg"/></a><a href="http://members10.tsukaeru.net/tokukobi/toiawasegazou/tyotinkabuto1-2.JPG"><img id="_x0000_i1093" src="http://www.famana.com/smbf/jzrm.files/image078.jpg"/></a>
纸兜在江户时代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运用。日本在很早已经就已经在我国的造纸技术的基础上发展出了和纸工艺,也广泛的使用纸制品的器物。通过将多层和纸进行重叠,可以得到在硬度上类似于皮革的制品,而种类和价格却要少很多。正因为纸制品有着这样的特点,日本人也把脑筋动到了盔甲上面。纸具足在安土-桃山时期已经有了一定程度上的应用,但是当时还是比较看重甲胄的防护力,只有贫穷的领主才会给手下的足轻配备纸具足。但是进入了江户时代之后,纸制的甲胄重量很轻的优点又被看中了。纸兜的兜体在涂漆之后也会形成光滑的外表面,远远望去和其它材质的兜也难以区分。但是纸兜毕竟只是非常粗糙的防具代用品,自然一般不被高级武士所选用。下图即为江户时代的纸兜。

<a href="http://members10.tsukaeru.net/tokukobi/toiawasegazou/kabuto1-1.JPG"><img id="_x0000_i1094" src="http://www.famana.com/smbf/jzrm.files/image079.jpg"/></a>

在江户时代还产生出了被称为火事兜的特种头盔。在古代火灾的发生非常的频繁,而日本大量的木结构建筑更使得消防灭火成为了重要的任务。一般来说,当地的大名及旗本就担负起了消防的责任。因为武士们要前往火场,所以需要防具以保护头部以防止被砸伤。为了应付这种需要而产生了独特的火事兜。在江户时代,火事兜的运用非常的广泛,[忠臣藏]中的主角大石内藏助在[信长之野望:革新]中的形象就是头戴火事兜,面色凛然。


<img id="_x0000_i1095" src="http://www.famana.com/smbf/jzrm.files/image080.jpg"/><img id="_x0000_i1096" src="http://www.famana.com/smbf/jzrm.files/image081.jpg"/>
九曜桜花纹入火事兜

<img id="_x0000_i1097" src="http://www.famana.com/smbf/jzrm.files/image082.jpg"/><img id="_x0000_i1098" src="http://www.famana.com/smbf/jzrm.files/image083.jpg"/>
左为尼崎藩主松平家所用火事兜,上有家纹,九曜纹及桜花纹。
该兜的制作采用了和纸制百重贴金箔置的工艺,即通过多层的和纸反复粘合成较为坚固的钵体,再在上面贴金箔。
右为土佐山内家茶漆涂十六间火事兜。
您需要登录后才可以回帖 登录 | 注册

本版积分规则

Archiver|手机版|小黑屋|涤心斋古武备 ( 冀ICP备2021002448号 )

GMT+8, 2024-11-1 08:59 , Processed in 0.165649 second(s), 17 queries .

Copyright @ 2004-2015 www.dixinzhai.com All Rights Reserved.

快速回复 返回顶部 返回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