戚继光与明代腰刀的发展
——WuDao
倭式腰刀与倭刀
倭式腰刀虽与倭刀关联深刻,但亦有相当区别,从锻造结构看,多为身软刃硬的嵌钢结构,异于倭刀外硬内软之包钢结构;从热处理和淬火看,利用了铁无法淬火的原理, 整体加热,不需似倭刀之敷土淬刃,工艺节俭,但效果相同;从柄茎的结合方式看,采用的是传统的尾铆固定法而非目钉固定法;从佩戴方法看,采用的是双箍环悬挂法而非腰带协插法。从外装看,是传统的中国刀装饰而非日本刀装饰。
以上三种刀形,真是生动地反映了明代腰刀的发展过程,首先,明承宋制,其兵器一定会最先继承正统中原文化的宋朝的形制,同时接收部分幸存于战火之宋刀。其次,元代统治中原八十余年,蒙古的冷兵器,尤其是其马上弯刀,有相当的先进性及合理性,吸收其长处并对其形状外装稍加改变亦适用明军使用是一件极为顺理成章的事情。另外,元朝虽被推翻,但中亚帖木儿王朝(1370—1506年)仍是西域大国,明朝与之交往频繁并长期保持贡赐贸易往来。 明朝初期,帖木儿多次遣使臣来朝,贡品中不乏优质的镔铁、腰刀、宝剑、盔甲等物。据 《明太祖实录》,洪武二十五年, 万户尼咎卜丁等来朝进贡了马84匹、驼6只、绒6匹、青梭幅9匹、红绿撒哈剌2匹、镔铁、刀、剑、盔甲等物。 而《明英宗实录》则记载了在景泰四年十二月丙戌,西番黑楼等地面三十一处男妇共一百一人来朝贡品中除大量的驼、马、骡、驴、玉石外,还有镔铁和四把腰刀。《明会典》所列“红鲨鱼皮靶黑斜皮鞘錽金芝麻花十字隔手事件腰刀”极有可能是对元代蒙古弯刀的改制。而明仿制倭刀更是贯穿整个朝代, 据清修《续文献通考》卷131《兵器》载,洪武十三年(1380)设置“军器局”,所制作的各类刀中就有“倭滚刀”。明武宗正德年间“兵仗局”制作“倭腰刀万二千把,长柄倭滚刀二千把。” 《明会典》亦有“红鲨鱼皮靶黑斜皮鞘錽银事件倭腰刀”的名目,应为仿造倭刀。
明嘉靖后,腰刀制造数量巨大,普遍配明军,并在东南沿海平卧和北方抗击蒙古的战争中起到重要作用。这一切同明代杰出的军事家和民族英雄戚继光将军的努力和推动是密不可分的。
戚繼光,生于公元1528年,卒于公元1587年,字元敬,號南塘,晚號孟諸, 山東蓬萊人。将门之后,幼有大志。嘉靖二十三年(公元1544年),年仅十七岁即袭祖职任登州衛指揮僉事。
嘉靖三十二年(公元1553年)升署都指揮僉事,负责山东御倭。嘉靖三十四年(公元1555年)調任浙江都司僉事,升宁绍台參將,镇守寧波、紹興、台州。在任期间,由于明军将帅腐败无能、兵士胆小怯战、武器粗劣落后、军纪松散废弛,其战斗力极弱,与倭寇接战,虽人多势众,但竟败多甚少,很多情况下甚至不堪一击。目睹这种情况,戚继光数次奏请组建新军,并终于嘉靖三十八年(1559年)召募金華等地農民、礦工三千餘新兵,嚴加訓練,史称为浙兵、南兵或义乌军, 民间一般称其为“戚家军”。这支精心挑选、严格训练的新军紀律嚴明,戰鬥力強。嘉靖四十年(公元1561年)在台州战斗中九战皆捷, 俘获倭寇一千余。此后 又在宁波、温州一带大败倭寇,浙东的倭患遂告平息。次年奉命入闽,于横屿大破倭巢,斩首二千六百级,又乘胜连克倭寇六十营,斩首一千有余,援闽又获全胜,戚继光升任都督佥事。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四月再度援閩, 于平海衛大败倭寇,斩级二千二百余,救回被倭寇劫掠的百姓3000余人,升任总兵。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赴粵,助俞大猷剿平了广东的倭寇,此后东南沿海的倭患基本解除。自嘉靖二十二年始,戚继光在东南沿海抗击倭寇共十二年,著十八卷本《紀效新書》。
隆慶元年(1567年)被張居正調往北京,鎮守薊州,建立车兵、骑兵、步兵联合兵种, 沿长城部防,隆庆二年(1563)戚继光到蓟镇不久,于青山口破东部蒙古董狐狸率朵颜部与土蛮联军。万历元年(1573),三次击退董狐狸之进犯。 万历三年(1575)再次大破朵颜部,并出塞一百五十里,活捉董狐狸之弟长秃,迫使董狐狸、长昂率所部酋长及亲族三百人叩关请降, 归还掠夺的人口,并“攒刀设誓”,永不犯边。 《明史》上称“戚继光在镇,二寇不敢犯蓟门” 戚继光晋升为左都督。万历七年(1579)十月,戚继光进援辽东,击退蒙古鞑靼部首领小王子所部伯彦、苏把亥、银灯等五万多军队,战功辉煌,被加封为少保,得到明代武官的最高荣誉。戚继刚镇守北房期间,著有《練兵實紀》(連雜紀)。
萬曆十年(1582年)受排擠,调職廣東,万历十二年完成重校之十四卷本《紀效新書》。万历十三年請病歸,卒於故里。 戚继光在明代就被称为文武兼资的“儒将”,博览群书,著述颇丰, 其《纪效新书》 《练兵实纪》被列为我国古代十大兵书之中,在我国古代军事思想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还著有诗文集《止止堂集》等。
[此贴子已经被作者于2010-1-7 00:01:25编辑过] |